大学生家乡节日/风俗调查报告

  • 调查时间:寒假假期
  • 调查地点:梅州
  • 调查渠道:长辈、朋友、网络、书籍
  • 调查方法: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
  • 调查节日:春节

家乡春节风俗文化调查问卷数据:

第一题:你家乡的地理位置——80%位于南方,8%位于北方,12%位于中部。

第二题:你选择哪里过年——40%选择农村,60%选择城市(城镇)。

第三题:你什么时候吃午夜饭——70%在晚上,25%在下午,5%在中午。

第四题:你的午夜饭选择在哪里——84%选择家里,16%选择饭馆(酒店)。

第五题:你在春节期间的娱乐方式——56%选择走亲访友,34%选择旅游,10%选择其他。

第六题:你对于春节的态度——62%表示期待和兴奋,38%表示不期待。

第七题:所在地区春节习俗(多选)(选项过多,仅展示大于50%的选项)——扫尘、年夜饭、放鞭炮和烟花、拜年、舞龙和舞狮、贴春联、扫墓,。

第八题:春节拜年的主要方式——85%为微信、QQ,25%为登门拜访。

第九题:你认为现在春节的气氛如何——87.5%觉得越来越冷清,12.5%觉得和往年一样。

第十题:你觉得春节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50%的人觉得春节是让大家有促进感情的机会,19%的人认为春节是给大家放松的,31%的人认为春节是保护传统文化。

正文

经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后,我发现家乡并没有太多繁琐的习俗,主要的习俗有:贴春联、舞龙和舞狮、放鞭炮、和农历正月初一拜年。虽然这些习俗大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个共同点:都是为了祈求来年无病无灾、吉祥如意、事事顺心。譬如除夕守岁,在除夕之夜,人们彻夜不眠。-家人吃着各种各样有良好寓意的食品,叙旧话新:大家互相鼓励,互相祝愿对方来年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和过程。

贴春联也是-样,不过祝愿来年更美好的愿望更加鲜明–些。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把一些工整、简洁、精巧的吉利话写成对偶形式,贴在门边。根据它的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这次调查,让我更加了解了家乡的风俗,对家乡又有了新的认识。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守岁之俗由来已久。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 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爆竹声声辞旧岁,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燃放烟花爆竹与贴春联、守岁、拜年一样,是春节的传统项目。特别是在如今年味越来越淡的情况下,人们把燃放烟花爆竹当作了找回年味、留住传统的种方式。然而,在雾霾多发的当下,更多的人开始在意“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受,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参与者,也愿意接纳环保春节的理念,让更绿色、更低碳的过年方式成为一种新风尚。
  新年的初二,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票,因为“岁”与“崇”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岁。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这些习俗是中华名族五千年文化的沉淀,文化的精髓。但当你享受闲暇放松的假日时光时,你的耳边-定少不了“快快,群里发红包了!”的催促声,手握手机,紧盯屏幕,频频滑动指尖抢红包,这样的场景,今年春节你肯定不陌生。不少年幼老少也都玩起了微信,纷纷加入到抢红包的行列。春节抢红包,作为偶尔的假期消遗,会增添欢乐。
 但如果沉迷其中不分昼夜,则有违红包的初衷。争分夺秒的抢红包的同时,大家似乎忽略了身边亲人的感受,尤其是父母,他们一年就盼望着与子女团聚几天,结果这样宝贵的时间却都被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等抢占了。无论抢到多么厚实的“红包”,也没有亲人温馨的笑脸可贵。当生活中有什么不愉快和烦心的事情,都可以在群里和大家唠唠嗑,让大家帮你出出主意,或者有什么高兴的事情,也可以在群里和大家分享下,把群当成一个联络彼此感情的工具,发挥好他的作用。

结语

春节就是这样,装满了中国人对家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年复一年,老百姓为生活而忙碌,他们披星戴月,跨过千山万水,不顾人群的拥挤,不顾长途的跋涉,赶到家人身边,一起过个团圆年。相信这特殊而别有意义的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还会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