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整体建筑观

内容提要: :1 1 整体建筑观

一. . 建筑的构成要素

·建筑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的艺术形象三个方面。

1. 建筑功能

·建筑功能是指建筑的用途和使用要求。建筑功能的要求是随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的功能要求产生不同的建筑类型,不同的建筑类型就有不同的建筑特点。

2. 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包括材料、结构、设备、施工技术及经济合理性等。建筑技术随社会生产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建筑技术的进步必将带来建筑的改观。

3. 建筑的艺术形象

·构成建筑的艺术形象的因素,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形、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质感和色彩以及光影变化等。这些因素处理得当,便会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优秀的建筑设计,其建筑形象常常能反映时代的生产水平、文化传统、民族风格和社会精神面貌,表现出某种建筑的性格和内容。

4. 总结

·在上述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中,建筑功能是建筑的目的,建筑技术是实现建筑目的的手段,而建筑形象则是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审美要求的综合表现。三者之中,功能常常是主导的,对建筑技术和建筑形象起决定作用;建筑技术是建筑的手段,因而建筑功能和建筑形象受其一定制约;建筑形象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在同样的条件下,有同样的功能,采用同样的技术,也可创造出不同的建筑形象,达到不同的审美要求。优秀的建筑作品应实现三者的辩证统一。

二. . 建筑方针

1. 现今的建筑方针

·建筑八字方针,是针对当前一些城市存在的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特色缺失和文化传承堪忧等现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筑八字方针” “适用、经济、绿色、美观”,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强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

·建筑八字方针,鼓励国内外建筑设计企业充分竞争,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倡导开展建筑评论。

2. 原有的建筑方针发展概况

·1953 年,我国制定了 “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对当时的建设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1986 年,原建设部根据新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中国建筑技术政策》,并指出: “建筑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方针”。

·适用,是对建筑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筑的目的。因此建筑应具有与其使用要求相适应的面积、体积及合理的空间布置、必要的设施条件,并能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安全,是建筑应具备的保障条件。结构安全、防火及建筑的耐久年限等都应达到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经济,是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要综合考虑建筑造价、材料消耗和建设周期等因素。社会效益体现在社会文化、福利、对人才素质的提高以及国民收人增长等方面。环境效益取决于环境质量评价。

·美观,是建筑造型、室内外空间组织以及装修等艺术处理的结果,也是时代的社会生活、物质技术、审美意识的综合反映。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处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建筑,应有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建筑风格,以促进建筑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适用、安全、经济、美观”,是与建筑的构成要素相一致的,反映了建筑的本质,同时也结合了我国的具体情况,所以它不但是建筑业的指导方针,也是评价建筑物优劣的基本准则。我们在建筑实践中应严格执行这个方针,以保证建筑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 . 建筑学理论发展

1. 老子《道德经》 对空间的定义

·老子曰:“埏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释:做器具的时候,做成空心的器皿才发挥了作用;建房子的时候,建了门窗,房屋才有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反映了建筑的本质是空间。

2 2. .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惟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于公元前 27 年由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著,约于公元前 14 年出版。全书分十卷,内容包括建筑教育、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作法、施工工艺、施工机械和设备等。书中记载了大量建筑实践经验,阐述了建筑科学的基本理论。在文艺复兴时期颇有影响,对 18、19 世纪中的古典复兴主义亦有所启发,至今仍是一部具有参考价值的建筑科学全书。

·《建筑十书》的体系相当完备,分为十卷:第一卷,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第二卷,建筑材料;第三、四卷、庙宇和柱式;第五卷,其他公共建筑物;第六卷,住宅;第七卷,室内装修及壁画;第八卷,供水工程;第九卷,天文学,日晷和水钟;第十卷,机械学和各种机械。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主张一切建筑物都应当恰如其分地考虑“坚固、适用、美观”。他认为建筑构图原理主要是柱式及其组合法则(见古典柱式),建筑物“匀称”的关键在于它的局部、整体都以一个必要的构件作为度量单位。

3 3 .CIAM

·CIAM 是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的简称,由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和基甸等来自 8 个国家的 24 个建筑师于 1928 年在瑞士拉萨尔拉茨建立,是推广现代建筑理念的国际性民间组织。于 1959 年解体,存在 31 年,共举行十一次全体会议,其中 1933 年在雅典举行的第四次会议,以“功能城市”为主题,这次会议内容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雅典宪章》的名称公布于世。协会交流与研究建筑工业化、低收入家庭住宅、有效使用土地与生活区的规划和城市建设等诸多问题,对当代城市和建筑影响深远。

4 4. . 雅典宪章

·1933 年 CIAM 在雅典举行第四次会议,以“功能城市”为主题,这次会议内容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雅典宪章》的名称公布于世;该宪章被称为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大纲。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认为城市应解决好居住,游憩,工作,交通四大功能;以雅典宪章为核心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极大地改变 20 世纪的城市面貌,但也带来了新的城市问题。

5 5. . TEAM X (“第十次小组”)

·50 年代末,从 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中分离出来的小组。尖锐地揭示了功能城市规划思想的不足,开始用居住与城镇的归属感问题来重新理解城市。

·代表人物:史密斯夫妇(英);范·艾克。

6 6. . 马丘比丘宪章

A.背景

·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于 1977 年在秘鲁的利马召开了国际性学术会议,在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

B.主要理论思想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

·《马丘比丘宪章》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地推进其发展。

7 7. . 北京宪章

·《北京宪章》这一宪章被公认为是指导二十一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标志着吴良镛的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全球建筑师普遍接受和推崇,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宪章总结了百年来建筑发展的历程,并在剖析和整合 20 世纪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成就与问题以及各种新思路和新观点的基础上,展望了 21 世纪建筑学的前进方向。面临新的时代,宪章提出了新的行动纲领:变化的时代,纷繁的世界,共同的议题,协调的行动。宪章共分 4 部分。

8 8. . 广义建筑学

A. 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三位一体

·广义建筑学,就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要点整合为一,对建筑的本真进行综合性地追寻。

·并且,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随着规模和视野的日益加大,随着建设周期的不断缩短,对建筑师视建筑、地景和城市规划为一体提出更加切实的要求,也带来更大的机遇。对城镇住区来说,将规划建设、新建筑设计、历史环境保护、一般建筑维修与改建、古旧建筑合理地重新使用等,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是广义建筑学的重要使命。同时,多层次的技术构建以及技术与人文的结合是 21世纪新建筑学的必然趋势,也是广义建筑学的题中之义。

B. “全球-地区建筑学”。

·在广义建筑学看来,建筑学的问题和发展应根植于本国、本区域土壤,在此基础上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并加以整合,最终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可以说,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但这并不意味着地区建筑学只是地区历史的产物。恰恰相反,地区建筑更与地区的未来相连,成为全球化和多元化一体两面式融通的真实写照。总之,在广义建筑学看来,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共同推动着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

四. . 建筑设计全过程

1. 建筑设计全过程

·设计的前期工作(调研、洽谈等)

·方案的概念设计

·初步设计(结构、造价等)

·施工图设计

·施工验收

·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完结(拆除)

2. 建筑的全生命周期

·定义:指从材料与构件生产、规划与设计、建造与运输、运行与维护、直到拆除与处理(包括废弃、再循环和再利用)的全循环过程。

3. 如何评价一个建筑是否经济

·考虑诸多因素:建筑用地、建筑面积、建筑体积、建筑材料、结构类型、设备类型、装修构造、维修管理。

4. 当代建筑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

·功能适用性、技术先进性、环境协调性、经济合理性。

第二章 建筑规范名词解释

内容提要:2 2 建筑规范 名词解释

1. 高层建筑

·建筑高度大于 27m 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 24m 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

建筑。

2 2. . 裙房

·在高层建筑主体投影范围外,与建筑主体相连且建筑高度不大于 24m 的附属建筑。

3 3. . 重要公共建筑

·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的公共建筑。

4 4. . 商业服务网点

·设置在住宅建筑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每个分隔单元建筑面积不大于 300 平方米的商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

5 5. . 高架仓库

·货架高度大于 7m 且采用机械化操作或自动化控制的货架仓库。

6 6. . 半地下室

·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 1/3,且不大于 1/2 者。

7 7. . 地下室

·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 1/2 者。

8 8. . 明火地点

·室内外有外露火焰或赤热表面的固定地点(民用建筑内的灶具、电磁炉等除外)。

9 9. . 散发火花地点

·有飞火的烟囱或进行室外砂轮、电焊、气焊、气割等作业的固定地点。

10. . 耐火极限

·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至失去承载能力、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所用时间,用小时表示。

11. . 防火隔墻

·建筑内防止火灾蔓延至相邻区域且耐火极限不低于规定要求的不燃性墙体。

12. . 防火墙

·防止火灾蔓延至相邻建筑或相邻水平防火分区且耐火极限不低于 3.0H 的不燃性墙体。

13. . 安全出口

·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楼梯间和室外楼梯的出人口或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

14. . 封闭楼梯间

·在楼梯间人口处设置门,以防止火灾的烟和热气进人的楼梯间。

15. . 防烟楼梯间

·在楼梯间人口处设置防烟的前室、开敞式阳台或凹廊(统称前室)等设施,且通向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为防火门,以防止火灾的烟和热气进人的楼梯间。

16. . 避难走道

·采取防烟措施且两侧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 3.00H 的防火隔墙,用于人员安全通行至室外的走道。

17. . 防火间距

·防止着火建筑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便于消防扑救的间隔距离。

18. . 防火分区

·在建筑内部采用防火墙、楼板及其他防火分隔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

19. . 规划红线

·规划红线一般称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规划控制线。

20. . 规划绿线

·规划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21. . 规划蓝线

·规划蓝线一般称河道蓝线,是指水域保护区,即城市各级河、渠道用地规划控制线。

22. . 规划黑线

·规划黑线一般称“电力走廊”,指城市电力的用地规划控制线。

23. . 规划橙线

·规划橙线是指为了降低城市中重大危险设施的风险水平,对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进行引导或限制的安全防护范围的界线。

24. . 规划黄线

·规划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25. . 规划紫线

·规划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26. . 民用建筑

·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

27. . 居住建筑

·供人们居住使用的建筑

28. . 公共建筑

·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

29. . 无障碍设施

·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或有视力障碍者使用的安全设施。

30. . 停车空间

·停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室内、外空间。

31. . 建筑基地

·根据用地性质和使用权属确定的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场地

32. . 道路红线

·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33. . 用地红线

·各类建筑工程项目用地的使用权属范围的边界线

34. . 建筑控制线

有关法规或详细规划确定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基底位置不得超出的界线。

3 35 5. . 建筑密度

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36. . 容积率

在一定范围内,建筑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值,计算时不考虑地下面积。

37. . 绿地率

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38. . 日照标准

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以底层窗台面为计算起点的建筑外窗获得的日照时间。

39. . 层高

建筑物各层之间以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计算的垂直距离,屋顶层由该层楼面面层(完成面)至平屋面的结构面层或至坡顶的结构面层与外墙外皮延长线的交点计算的垂直距离。

40. . 室内净高

从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至吊顶或楼盖、屋盖底面之间的有效使用空间的乖直距离。

41. . 设备层

建筑物中专为设置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和配变电等的设备和管道且供人员进人操作用的空间层。

42. . 避难层

建筑高度超过 100m 的高层建筑,为消防安全专门设置的供人们疏散避难的楼层

43. . 架空层

仅有结构支撑而无外围护结构的开敞空间层。

44. . 台阶

在室外或室内的地坪或楼层不同标高处设置的供人行走的阶梯。

45. . 坡道

连接不同标高的楼面、地面,供人行或车行的斜坡式交通道。

46. . 栏杆

高度在人体胸部至腹部之间,用以保障人身安全或分隔空间用的防护分隔构件。

47. . 楼梯

由连续行走的梯级、休息平台和维护安全的栏杆(或栏板)、扶手以及相应的支托结构组成的作为楼层之间垂直交通用的建筑部件。

48. . 变形缝

为防止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结构内部产生附加变形和应力,导致建筑物开裂、碰撞甚至破坏而预留的构造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

49. . 建筑幕墙

由金属构架与板材组成的,不承担主体结构荷载与作用的建筑外围护结构。

50. . 吊顶

悬吊在房屋屋顶或楼板结构下的顶棚

51. . 管道井

建筑物中用于布置竖向设备管线的竖向井道。

52. . 烟道

·排除各种烟气的管道。

53. . 通风道

·排除室内蒸汽、潮气或污浊空气以及输送新鲜空气的管道。

54. . 装修

·以建筑物主体结构为依托,对建筑内、外空间进行的细部加工和艺术处理。

55. . 采光

·为保证人们生活、工作或生产活动具有适宜的光环境,使建筑物内部使用空间取得的天然光照度满足使用、安全、舒适、美观等要求的技术。

56. . 采光系数

·在室内给定平面上的一点,由直接或间接地接收来自假定和已知天空亮度分布的天空漫射光而产生的照度与同一时刻该天空半球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产生的天空漫射光

照度之比。

57. . 采光系数标准值

·室内和室外天然光临界照度时的采光系数值

58. . 通风

·为保证人们生活、工作或生产活动具有适宜的空气环境,采用自然或机械方法,对建筑物内部使用空间进行换气,使空气质量满足卫生、安全、舒适等要求的技术

59. . 噪声

·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休息,甚至损害身心健康的外界于扰声

相关 真题 :2 2 建筑规范名词解释

第三章 建筑交通

内容提要:3 3 建筑交通

一. . 水平交通 —— 廊

1. 人流 —— 空间的通行能力

A.按照单股人流计算

·净宽一般为 500~550,侧身净宽为 300~450

·一般公共建筑走廊净宽为 1.1m,轴线宽度为 1.4~1.5m

·办公建筑 1.5~2m,学校建筑 2~3m,医院建筑 3~4m

B.按照两股人流计算

·一般公共建筑走廊净宽为 1.3,轴线宽度为 1.5~1.8m

C.按照 2.5 股人流计算

·轴线宽度为 2.1m

D.按照 3 股人流计算

·轴线宽度为 2.4m

2. 空间比例

·有时候符合规范的要求,并不一定就完成了走廊的设计,还需考虑走廊空间比例给人的感受。

·b/h<1/2 时,空间狭窄,压抑

·1/2<b/h<2 时,空间较为舒适

·b/h>2 时,空间开阔

3. 其他功能

A.展览建筑

·既要考虑参观者驻足观看,又要同时保证走道流通顺畅

·甲等、乙等主要展位通道净宽≥5m 次要通道净宽≥3m

B.医院建筑

·医院走廊有候诊兼通行,包括人流、病床、人携物、人携器材等功能,因此一般宽度在 3~4m 左右

二. . 垂直交通

1. 楼梯

A.一般要求

·楼梯作为建筑空间竖向联系的主要部件,其位置应明显,起到提示引导人流的作用,并要充分考虑其造型美观,人流通行顺畅,行走舒适,结合坚固,防火安全,同时还应满足施工和经济条件的要求。因此.需要合理地选择楼梯的形式、坡度、材料、构造做法,精心地处理好其细部构造,设计时需综合权衡这些因素

a.位置:

·作为主要楼梯,应与主要出入口邻近,且位置明显;同时还应避免垂直交通与水平交通在交接处拥挤、堵塞。

b.长、宽、高度及坡度要求:

·一般楼梯的坡度范围在 23°~45°,适宜的坡度为 30°左右。坡度过小时(小于 23°),可做成坡道;坡度过大时(大于 45°),可做成爬梯。公共建筑的楼梯坡度较平缓,常用 26°34′(正切为 1/2)左右。住宅中的共用楼梯坡度可稍陡些,常用 33°42′(正切为 1/1.5)左右

·楼梯段间净高不应小于 2. 2m,平台过道处净高不应小于 2.0m,起止踏步前缘与顶部凸出物内边缘线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0.3m

·踏步高度与人们的步距有关,宽度则应与人脚长度相适应。确定和计算踏步尺寸的方法和公式有很多,通常采用两倍的踏步高度加踏步宽度等于一般人行走时的步距的经验公式确定,即:

·2h+b=600~620 mm

式中 h——踏步高度,

b——踏步宽度。

600~620 mm 为一般人行走时的平均步距民用建筑中,楼梯踏步的最小宽度与最大高度的限制值

·楼梯平台是连接楼地面与梯段端部的水平部分,有中间平台和楼层平台,平台深度不应小楼梯梯段的宽度,并不应小于 1.2m,当有搬运大型物件需要时应适当加宽。但直跑楼梯的中间平台深度以及通向走廊的开敞式楼梯楼层平台深度,可不受此限制,

·楼梯段宽度是指墙面至扶手中心线或扶手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楼梯段的宽度除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外,供日常主要交通用的楼梯的梯段宽度应根据建筑物使用特征,按每股人流宽为 0.55+(0~0.15) m 的人流股数确定,并不应少于两股人流。0~0.15m 为人流在行进中人体的摆幅,公共建筑人流众多的场所应取上限值。

·楼梯扶手与级数:楼梯应至少于一侧设扶手,梯段净宽达三股人流时应两侧设扶手,达四股人流时宜加设中间扶手。每个梯段的踏步不应超过 18 级,亦不应少于3 级。

c.防火疏散要求:

·楼梯的间距,数量及宽度应经过计算满足防火疏散要求

·楼梯间内不得有影响疏散的凸出部分,以免挤伤人

·楼梯间除允许直接对外开窗采光外,不得向室内任何房间开窗

·楼梯间四周墙壁必须为防火墙

·对防火要求高的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应设计成封闭式楼梯或防烟楼梯

d.采光通风:

·楼梯间必须有良好的自然采光

B.分类

建筑中楼梯的形式较多,楼梯的分类一般可按以下原则进行:

·按楼梯的材料分类。有钢筋混凝土楼梯、钢楼梯、木楼梯及组合材料楼梯

·按照楼梯的位置分类。有室内楼梯和室外楼梯

·按照楼梯的使用性质分类。有主要楼梯、辅助楼梯、疏散楼梯及消防楼梯

·按照楼梯间的平面形式分类。有开敞楼梯间、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

a.开敞楼梯间

·开敞楼梯间是指建筑物内由墙体等围护构件构成的无封闭防烟功能,且与其他使用空间相通的楼梯间。开敞楼梯间在低层建筑中广泛采用。由于楼梯间与走道之间无任何防火分隔措施,所以一旦发生火灾就会成为烟火蔓延的通道,因此,在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中不应采用。除《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应设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的建筑外,其余一般建筑均可采用开敞楼梯间。开敞楼梯间除应满足疏散楼梯的一般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房间门至最近的楼梯间的距离应满足安全疏散距离的要求。

·楼梯间在底层处应设直接对外的出口。当一般建筑层数不超过四层时,可将对外出口设置在离楼梯间不超过 15m 处。

·公共建筑的疏散楼梯两梯段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 150mm。

·除公共走道外,其他房间的门窗不应开向楼梯间。

b.封闭楼梯间

·封闭楼梯间是指用耐火建筑构件分隔,能防止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高层民用建筑和高层工业建筑中封闭楼梯间的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乙级防火门。

1).一般应设封闭楼梯间的建筑物有:

·建筑高度不超过 24m 的医院、疗养院的病房楼和设有空气调节系统的多层旅馆及超过五层的其他公共建筑的室内疏散楼梯(包括底层扩大封闭楼梯间)。

·建筑高度不超过 32m 的高层工业建筑(厂房、库房)。

·甲、乙、丙类生产厂房。

·建筑高度不超过 32m 的二类高层民用建筑(单元式住宅除外)。

·十二层至十八层的单元式住宅。十一层及十一层以下的可不设封闭楼梯间,但开向楼梯间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且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宜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

风。

·十一层及十一层以下的通廊式住宅。

·高层建筑的裙房。

·汽车库、修车库的室内疏散楼梯。

·人防工程地下为两层,且地下第二层的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大于 10m时的电影院、礼堂;建筑面积大于 500 平方米的医院、旅馆,建筑面积大于 1000平方米的商场、餐厅、展览厅,公共娱乐场所、小型体育场所等。

2).对封闭楼梯间的设置要求:

·楼梯间应靠外墙,并能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不能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防烟楼梯间规定设置。

·高层建筑封闭楼梯间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向疏散方向开启。

·楼梯间的首层紧接主要出口时,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防火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

c.防烟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是指具有防烟前室和防排烟设施并与建筑物内使用空间分隔的楼梯间。

其形式一般有带封闭前室或合用前室的防烟楼梯间,用阳台作前室的防烟楼梯间,用凹廊作前室的防烟楼梯间等。

1).一般应设防烟楼梯间的建筑物有:

·一类高层民用建筑。

·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超过 32 米的二类高层民用建筑。

·塔式高层住宅。

·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

·超过十一层的通廊式住宅。

·建筑高度超过 32 米且每层人数超过 10 人的高层厂房。

·建筑高度超过 32 米的高层停车库的室内疏散楼梯。

·人防工程当底层室内地平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大于 10m 的电影院、礼堂;建筑面积大于 500 平方米的医院、旅馆;建筑面积大于 1000 平方米的商场、餐厅、层览厅、公共娱乐场所、小型体育场所等。

2)防烟楼梯间的设置要求:

·楼梯间入口处应设前室、阳台或凹廊。

·前室的面积,对公共建筑不应小于 6 ㎡,与消防电梯合用的前室不应小于 10 ㎡;对于居住建筑不应小于 4.5 ㎡,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的面积不应小于 6 ㎡;对于人防工程不应小于 10 ㎡。

·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C.形式

·按楼梯的平面的形式不同,可分为如下几种:

a.单跑楼梯

· 见图(a) 单跑楼梯不设中间平台,由于其梯段踏步数不能超过 18 步,所以一

般用于层高较少的建筑内。

b.交叉式楼梯

· 见图(b)

·由两个直行单跑梯段交叉并列布置而成。通行的人流量较大,且为上下楼层的人流提供 了两个方向,对于空间开敞,楼层人流多方向进入有利,但仅适合于层高小的建筑。

c.双跑楼梯

· 见图(c)、(d)、(e)。

·双跑楼梯由两个梯段组成,中间设休息平台。图(c)为双跑折梯,这种楼梯可通过平台改变人流方向,导向较自由。折角可改变,当折角≥90°时,由于其行进方向似直行双跑梯,故常用于仅上二层楼的门厅、大厅等处。当折角<90°成锐角时,往往用于不规则楼梯间中。

·图(d)为双跑直楼梯。直楼梯也可以是多跑(超过二个梯段)的,用于层高较高的楼层或连续上几层的高空间。这种楼梯给人以直接、顺畅的感受,导向性强,在公共建筑中常用于人流较多的大厅。用在多层楼面时会增加交通面积并加长人流行走的距离。

·图(e)为双跑平行楼梯,这种楼梯由于上完一层楼刚好回到原起步方位,与楼梯上升的空间回转往复性吻合,比直跑楼梯省面积并缩短人流行走距离,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楼梯形式。

d.双分双合式平行楼梯

·见图(f)、(g)

·图(f)为双分式平行楼梯,这种形式是在双跑平行楼梯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第一跑位置居中且较宽,到达中间平台后分开两边上,第二跑一般是第一跑的二分之一宽,两边加在一起与第一跑等宽。通常用在人流多,需要梯段宽度较大时。由于其造型严谨对称,经常被用作办公建筑门厅中的主楼梯。如图(g)所示为双合式平行楼梯,情况与双分式楼梯相似。

e.剪刀式楼梯

·见图(h)

·剪刀式楼梯实际上是由两个双跑直楼梯交叉并列布置而形成的。它既增大了人流通行能 力,又为人流变换行进方向提供了方便。适用于商场、多层食堂等人流量大,且行进方向有多 向性选择要求的建筑中。

·转折式三跑楼梯 见图(i) 这种楼梯中部形成较大梯井,有时可利用作电梯井位置。由于有三跑梯段,踏步数量较多,常用于层高较大的公共建筑中。

f.螺旋楼梯

·见图(j)

·螺旋楼梯平面呈圆形,通常中间设一根圆柱,用来悬挑支承扇形踏步板。由于踏步外侧宽 度较大,并形成较陡的坡度,行走时不安全,所以这种楼梯不能用作主要人流交通和疏散楼梯。 螺旋楼梯构造复杂,但由于其流线形造形比较优美,故常作为观赏楼梯。

g.弧形楼梯

·见图(k)

·弧形楼梯的圆弧曲率半径较大,其扇形踏步的内侧宽度也较大,使坡度不致于过陡。一般 规定这类楼梯的扇形踏步上、下级所形成的平面角不超过 10°,且每级离内扶手 0.25m 处的踏步宽度超过 0.22m 时,可用作疏散楼梯。弧形楼梯常用作布置在大空间公共建筑门厅里,用来通行一至二层之间较多的人流,也丰富和活跃了空间处理。但其结构和施工难度较大,成本高。

D.特殊要求

当楼梯底层中间平台下做通道时,为使平台净高满足要求,常采用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降低底层楼梯中间平台下的地面标高,即将部分室外台阶移至室内,如下图(a)所示。但应注意两点:其一,降低后的室内地面标高至少应比室外地面高出一级台阶的高度,即 100~150mm;其二,移至室内的台阶前缘线与顶部平台梁的内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300mm。

·增加楼梯底层第一个梯段踏步数量,即抬高底层中间平台,如下图(b)所示。

·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即降低楼梯中间平台下的地面标高的同时,增加楼梯底层第一个梯段的踏步数量,如下图(c)所示。

·另外,也可考虑采用其他办法,如底层采用直跑楼梯等,如下图(d)所示。

2. 坡道

A.一般要求

· 室内坡道坡度不宜大于 1:8,室外坡道坡度不宜大于 1:10

· 室内坡道水平投影长度超过 15m 时,宜设休息平台,平台宽度应根据使用功能或设备尺寸缓冲空间而定

·供轮椅使用的坡道不应大于 1:12,困难地段不应大于 1:8

·自行车推行坡道每段长不宜超过 6m,坡度不宜大于 1:5

· 坡道应采取防滑措施

B.坡度和宽度要求

C.每段坡道的坡度、最大高度和和水平长度要求

D.与楼梯相比较:

优点:

·有利于安全快捷疏散要求

·可满足功能上特殊需求

缺点:

·占地面积约为楼梯的 4 倍,不够经济

E.空间特点:

·可产生过渡感,有强烈的连续感和完整感

·用于有特色的室内空间

·名人用坡道实例

柯布西耶——“漫步建筑”

迈耶——白色建筑

尼迈耶和西扎——地域性建筑

F.建筑实例:

a.萨夫伊别墅—(勒·柯布西耶)

·开放式的室内空间设计

·专门对家具进行设计和制作

·动态的、非传统的空间组织形式——尤其使用螺旋形的楼梯和坡道来组织空间

·屋顶花园的设计–使用绘画和雕塑的表现技巧设计的屋顶花园

·车库的设计–特殊的组织交通流线的方法,使得车库和建筑完美的结合,使汽车易于停放而又不会使车流和人流交叉

b.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赖特)

·这座极其漂亮、无与伦比的建筑建成于 1959 年

·建筑物的外部向上、向外螺旋上升,内部的曲线和斜坡则通到 6 层

·陈列大厅是一个倒立的螺旋形空间,高约 30 米,大厅顶部是一个花瓣形的玻璃顶,四周是盘旋而上的层层挑台,地面以 3%的坡度缓慢上升

·参观时观众先乘电梯到最上层,然后顺坡而下,参观路线共长 430 米

·美术馆的陈列品就沿着坡道的墙壁悬挂着,观众边走边欣赏,不知不觉之中就走完了 6 层高的坡道,看完了展品,这显然比那种常规的一间套一间的展览室要有趣和轻松得多

·争议:弧线型的展览区是对绘画艺术的亵渎

c.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赫尔佐格&德梅隆)

·在第一阶段,赫尔佐格(Herzog)和德·梅隆(De Meuron)事务所非常明确地表示要最大程度地利用发电厂原有的砖结构建筑,对其非常尊重并看中了其古典性建筑风格

·而现在他们持有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以满足设计纲要的具体要求,即:使巨大的建筑结构突出于以前的锥形建筑之上。改建工程完成后,涡旋厅(Turbine Hall)成为了所有建筑中的主体,显得更为重要

·另外,在五楼的高度处架设了一座天桥,由此,一条仿佛悬于空中的宽阔大道横穿于整座新的建筑之中并穿越几个重要的地理位置

·这些区域中串联着一些”关键性空间”–新旧博物馆中的画廊与美术馆,它们作为极具吸引力的空间,为参观者带来一种全身心的空间体验。

d.鹿野苑美术馆(刘家琨)

·鹿野苑的主体展厅是十方殿。所谓十方,是借用佛教对空间之一种称谓,意指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及上下十个方位。

·其内部结构非常简洁,就像一张很漂亮的素颜,让人看了非常舒服,有如清风佛面。

·十方殿又有很多惊喜:自上而下的参观路线、内外统一的混凝土墙面、天然光的完美使用给人一种庄严肃穆而又自然清新的感觉。

·穿过浓密的丛林,忽然出现了一条类似于悬桥的坡道,坡道下面是佛教的吉祥物莲池,人可以沿着坡道漫步。

e.成都西村大院(刘家琨)

·设计构思

建筑地下满铺两层,地上 5~6 层。建筑东、南、西三边连续极限围合,楼板和屋檐的水平线条强调水平走势,以大尺度的水平体量取得对周边的影响力,以抱合姿态将自己的土地资源从周围的城市环境中界定出来,形成独特场域。而底层四个过街楼式的入口和北面跑道的架空柱廊连通内外,使西村大院形成了一种既围合又开放的姿态。

·低技策略

随着再生砖在城市公共建筑中的推广,西村大院中也有深化设计和大量应用:建筑山墙、局部实墙、景观铺地、院墙等。断砖加工方式使再生砖的内部骨料得以暴露,成为独特的材料表现。

·架空柱廊及跑道

1).保留用地北边的原有建筑作为多功能艺术空间,围合建筑体在此中断,由架空跑道柱廊完成围合,透而不漏。跑道系统超越手法式的建筑表面造型,以具有社会功能的公共运动设施形成建筑主要特征

2).跑道总长 1.6km,上行下达,转折起伏,缠绕整个建筑,由交叉坡道、屋顶步道、环形跑道、廊桥、长廊、屋顶天井以及外挂楼梯组成。外挂楼梯分布在东、南、西内立面的中部,作为形象强悍的连接系统,连接起内院、屋顶和地下一层天井。跑道系统既是引人注目的建筑形象和社区休闲运动设施,更是新兴健康办公生活的依托。

·景观设计

选取了代表成都本土文化的“竹空间”和“茶馆”为关键概念,旨在创造一个具有成都生活特色的公共场所。观采用“满院竹”,以竹子这种成都平原农耕文化和市井生活的代表性本土植物,充分呈现大院闲适安逸的成都气质。以墙造园,细分空间,分别以沙土地、鹅卵石、红砂石为基底,配以不同的竹种,形成情态各异的“院中院”。

3 3. . 电梯

A.一般要求:

·住宅建筑 7F 以上设置电梯

·在公共建筑中,应将电梯多部成组设置,且每组≤8 部,且应选择在人流较为集中、明显易找的交通枢纽地带

·电梯应设候梯厅,以满足日常候梯人停留和搬运家具等需要

·电梯的设置不需要天然采光,位置较为灵活

·高层建筑当中电梯应分奇偶层、分段设置。

B.设置消防电梯的要求:

·消防电梯宜分别设在不同的防火分区内

·消防电梯间应设前室,其面积:居住建筑不应小于 4.5 ㎡;公共建筑不应小于 6.00

㎡。当与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时,其面积:居住建筑不应小于 6.00 ㎡;公共建筑不应小于 10 ㎡

·消防电梯间前室宜靠外墙设置,在首层应设直通室外的出口或经过长度不超过30m 的通道通向室外

·消防电梯间前室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或具有停滞功能的防火卷帘

·消防电梯的载重量不应小于 800kg

·消防电梯井、机房与相邻其它电梯井、机房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2.00h的隔墙隔开,当在隔墙上开门时,应设甲级防火门

·消防电梯的行驶速度,应按从首层到顶层的运行时间不超过 60s 计算确定

·消防电梯轿厢的内装修应采用不燃烧材料

·动力与控制电缆、电线应采取防水措施

·消防电梯轿厢内应设专用电话;并应在首层设供消防队员专用的操作按钮

·消防电梯间前室门口宜设挡水设施

4. 自动扶梯

A.一般要求:

·倾斜角、梯级、踏板或胶带运行方向与水平面构成的最大角度

·一般有 27.3 度、30 度、35 度(当提升高度不超过 6m, 额定速度不超过 0.50m/s时,倾斜角允许增至 35°)三种。一般双梯的话梯级宽度常用 1000 ,这样的话总宽度会达到 3400~3600 左右

B.梯级宽度

·国内自动扶梯一般采用 0.6m、0.8m、1.0m,一般双梯的话梯级宽度常用 1000,这样的话总宽度会达到 3400~3600 左右

C.安全设计

·出人口畅通区的宽度不应小于 2.50m,畅通区有密集人流穿行时,其宽度应加大;栏板应平整、光滑和无突出物;扶手带顶面距自动扶梯前缘、自动人行道踏板面或胶带面的垂直高度不应小于 0.90m;扶手带外边至任何障碍物不应小于0.50m,否则应采取措施防止障碍物引起人员伤害;扶手带中心线与平行墙面或楼板开口边缘间的距离、相邻平行交叉设置时两梯(道)之间扶手带中心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 0.50m,否则应采取措施防止障碍物引起人员伤害

D.与电梯相比较:

优点:

·可连续、快速疏散大量人流,无需等候

·不需要设置机房和缓冲坑,占用空间较少

·发生故障时可用作一般楼梯

缺点:

行程缓慢,在大型公共建筑中,需要设置一般楼梯进行辅助

E.布置形式:

第四章 无障碍设计

内容提要:4 4 无障碍设计

一. . 无障碍入口

·无障碍入口,我们通常把不设台阶和坡道的入口称为无障碍入口。这种入口设计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社会的人员都是一种最为便捷和安全的入囗。在国外,无障碍入口己被广泛使用。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建筑使用。为防止雨水倒流入室内,无障碍入处的室外地面往往呈一定的坡度,但不应大于 1:50。

二. . 入口处平台

·入口平台要满足轮椅的通行和回转,同时还要为其他人的通行和停留带来便利和安全,因此需要一个相当尺度的空间。规范中规定了建筑物人口轮椅通行平台的最小宽度为1.5 米。

·入口处平台的最小宽度:大中型公共建筑 ≥2.00 米,小型公共建筑≥ 1.50 米,中、高层建筑、中、高层公寓建筑≥ 2.00 米,多低层无障碍住宅、多低层公寓建筑≥1.50米,无障碍宿舍建筑≥1.50 米。

三. . 门厅和过厅

·公共建筑和一些高档居住建筑为保证室内空间的舒适度,往往在人口处设置两道门的门厅和过厅,但这种情况却给轮椅的通行带来不便。为避免在门扇同时开启时碰憧轮椅,在设计此类门厅时应保证开启门扇后的最小净距。

·另外,在医疗建筑中最小净距应满足病床车的通行要求。

·尺寸如下图所示

四. . 无障碍门

·门应使用横扼下压式把手,给使用者带来方便。

·当乘轮椅者通过门扇要将门关上时,需要使用关门拉手,关门拉手应设在门扇高 0.9处并靠近门的内侧。

·门扇中部要设有观察玻璃,可预知另一面的动态情况。

·门扇下应设 0.35m 高的护门板,防止轮椅搁脚板将门扇碰坏。

·如下图所示:

五. . 残疾人车位

·残疾人车位一侧与其他车位间应留有宽 1.2 米以上的轮椅通道,以方便使用者在汽车与轮椅之间进行转换。两个残疾人车位可共用一个轮椅通道。

·轮椅通道不应与车行道交叉,应通过安全步道直接到达建筑入口。

六. . 安全抓杆

·安全抓杆设在厕所的坐式便器、蹲式便器、小便器、洗手盆的周围及淋浴间、盆浴间的内部,是残疾人和老年人在厕所、浴室中保持身体平衡和进行移动的不可块少的安全保护设施。

·安全抓杆的形式一般有水平式、直立式、旋转式及吊环式等。

·安全抓杆应尽量少占用地面空间,使轮椅可以靠近各种设施以达到方便使用的效果。

·安全抓杆一般采用不锈钢管材制作,管径为 30 一抓杆内厕距墙面 40mm,安全抓杆应安装牢固,能承受 100kg 以上的量。设计时可根据使用要求房间面积大小及服务设施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安全抓杆类型。

·

第五章 建筑构图原理

内容提要:5 5 建筑构图原理

一. . 概述

形式美的法则也称建筑构图原理。主要有:以简单几何形状求统一;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

定、比例与尺度、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

二. . 相关概念

1. 对比

·对比又称对照,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地配列于一起,虽然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的感触而仍具有统一感的现象称为对比,它能使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对比关系主要通过视觉形象色调的明暗、冷暖,色彩的饱和与不饱和,色相的迥异,形状的大小、粗细、长短、曲直、高矮、凹凸、宽窄、厚薄,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数量的多少,排列的疏密,位置的上下、左右、高低、远近,形态的虚实、黑白、轻重、动静、隐现、软硬、干湿等多方面的对立因素来达到的。它体现了哲学上矛盾统一的世界观。对比法则广泛应用在现代设计当中,具有很大的实用效果。

2. 对称

·自然界中到处可见对称的形式,如鸟类的羽翼、花木的叶子等。所以,对称的形态在视觉上有自然、安定、均匀、协调、整齐、典雅、庄重、完美的朴素美感,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平面构图中的对称可分为点对称和轴对称。假定在某一图形的中央设一条直线,将图形划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如果两部分的形状完全相等,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的图形,这条直线称为对称轴。

3. 节奏

·节奏本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节奏这个具有时间感的用语在构成设计上是指以同一视觉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感。

4. 韵律

·韵律原指音乐(诗歌)的声韵和节奏。诗歌中音的高低、轻重、长短的组合,匀称的间歇或停顿,一定地位上相同音色的反复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韵同调的音相加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就是韵律的运用。平面构成中单纯的单元组合重复易于单调,由有规则变化的形象或色群间以数比、等比处理排列,使之产生音乐、诗歌的旋律感,称为韵律。有韵律的构成具有积极的生气,有加强魅力的能量穿针引线。

5. 尺寸、尺度

·尺度涉及到真实大小和尺寸,但是又不能把尺寸的大小和尺度的概念混为一谈。尺度一般是指要素真实尺寸的大小,而是指要素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

6. 比例

比例是指建筑物各部分之间在大小、高低、长短、宽窄等数学上的关系。

第 1 6.1 节 绿色建筑概述

一. . 定义:

·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它使人类对建筑物构件和使用活动造成的对地球资源和环境负荷的影响降到了最低限度和生态的再造能力范围之内。

二. . 特点:

·具有完整的寿命周期,降低能源消耗。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综合发展,统筹兼顾。

三. . 产生与发展:

·自上世纪 70 年代的能源危机以来,以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污染为核心内容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逐渐成为建筑师追寻的方向,并且走上了一条“生态技术”的探索之路。

四. . 实例:

1. 英国 格瑞姆肖 —— 塞利维亚世博会英国馆

·展览馆东墙通过水的循环往返把外墙上的热量送走,达到降温的目的

·南北墙均采用外张拉结构挂上白色 PVC 织物作遮阳之用,且弯曲的桅杆上片片织物犹如白帆,充满了抒情的诗意

·西墙由于受到强烈的太阳辐射,因此采用装满水的船用集装箱与高蓄热材料用于降温与收集热量

2. 英国 E BRE 环境楼 —— 为办公建筑提供绿色样板

A.可持续设计策略:

a.自然通风

·原理:通过可开启的窗户引入室外新鲜空气,通过“烟囱效应”排除陈旧的室内空气

·这座办公楼最突出的特点是南立面五个通风塔,这些通风塔是整个建筑自然通风的关键部分。夏季太阳直射在通风井的玻璃外墙上,将内部的空气预热,热空气自然地上升到不锈钢烟囱部位,并由此排出室外,压力差引起新鲜空气不断的被吸入补充。

b.制冷系统

·原理:利用波浪状的中空的顶棚提供气流通道和大面积夜间制冷的辐射表面积

B.特点:

·该大楼最大限度利用日光,南面采用活动式外百叶窗,减少阳光直接射入,既控制眩光又让日光进入,并可外视景观

·采用自然通风,最大限度的减少使用风机

·采用新颖的空腔楼板,使建筑物空间布局灵活,又不会阻挡天然通风的风路

·顶层屋面板外露,白天吸热,夜晚通风冷却

·埋置在地板下的管道利用地下水进一步帮助冷却

·将老建筑材料加工使用,有可再生砖和木材

·安装智能有效的综合照明系统

3. 建筑设计与地域性有机结合的实例(即地域主义 或新地域主义 的建筑实例,多为第三

界国家建筑)

3 3- -1 1- – 1. 印度建筑师 —— 柯 里亚:“形式追随气候”

·即认为建筑师要研究生活模式、当地文化、地理条件以创造出适合于当地的、使用者需要的、对气候有调节能力的建筑形式。

3 3- -1 1- -2 2. . 斋普尔市博物馆

·注重气候条件、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其创造原型为印度神话的九大行星,即将建筑设计成九宫格的形式,使建筑带有传统又神秘的氛围

·外墙采用红色砂岩,且为适应印度炎热的气候而开小窗,并形成内院

3 3- -1 1- – 3. 印度 柯里 亚 —— 帕里克住宅(“管式住宅”)

·建筑模仿传统红宫建筑,东西向三个狭长平面住宅模式(“管式”)

·夏季利用屋顶格栅遮阳并利用中央拔风塔通风

·冬季营造小庭院,使阳光充足

3 3- -2 2. . 马来西亚 杨经文 —— “双顶屋”

·在这个设计中,他从马来西亚的传统庙宇获得启示,庙屋有包括遮雨和阻挡入侵者的百叶等的多层过滤设施

·其设计理念是将房子的维护系统定义为一个“环境过滤器”,房子南北朝向保护了屋子的大部分地方免受太阳光的直射,并利用了常年的西南风

·高低错落的屋顶上覆盖了一个伞状的东西和住宅里的水池一起成为建筑的气候调节器3 3- – 3. 芬兰建筑师 —— 阿尔瓦·阿尔托(北欧地域主义代表人物)

A.特点:善于用木材、砖石,提倡人情化、地域化

B.代表作品:玛利亚别墅

五. .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1. 概况:

·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就已关注到建筑节能问题, 1999 年又把北方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纳入强制性标准。截至 2011 年,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节能 50%强制性标准的比例已基本达到 100%,施工阶段的执行比例达到 95.5%。

2. 具体实践:

2 2- – 1.0 2010 年 我国上海世博会

宗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充分体现了绿色建筑对未来城市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2- – 2. 深圳大梅沙万科总部 —— 史蒂芬·霍尔

·堪称是绿色环保节能建筑之典范。

·约占地 6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大约有 8 万平方米。建筑物整体被架空,可以使山风与海风畅通无阻,地面处处是小山坡,立体绿化得以实现 100%绿化率。

·建筑物的屋顶覆盖着太阳能电池板,大楼的采光与暖通均用光伏发电来实现。

·建筑物的墙面采用‘会呼吸’的穿孔透光铝板,可以自动调节的百叶窗。

·全面雨水回收系统:通过将雨水收集到水景池内循环利用,室外设有渗水铺装路面,且楼内的生产中水、污水全部回收。

·万科总部大楼最终实现了与景观和城市紧密的融合为一体。

3. 绿色建筑并不等于高成本、高投入

3 3- -1 1. . 中国北方的窑洞就是很好的绿色建筑。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生土为主要材料

·保温隔热,冬暖夏凉(利用土壤的传热性能)

·节地环保,生态和谐(即向下争取建筑空间)

·“古为今用”才是能将其设计成为中国式现代绿色建筑

4. 发展前景

·走低能耗,以科技为先导的精细化设计之路

·要不断推广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理念

第 第 6 62 .2 节 建筑的 地域属性

一. . 建筑地域属性的 定义 :

·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社会思想、生活方式与习俗使建筑具有丰富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二. . 特点:

1. 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

·物理环境的地域性:如北方的四合院,以获得更多日照;南方的天井式住宅,以利于遮阳通风

·建筑材料:我国陕北地区少雨,多黄土,因此形成了冬暖夏凉的窑洞居住形式;再如西南地区潮湿多雨,利于竹子生长,如傣族建筑

2. 非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

·通过意识形态、人文习俗等产生的地域性,如西方的教堂、中国庙宇

三. . 建筑设计与地域性的结合(详见绿色建筑的几个实例)

1 1. . 发展:

·不是对传统地域建筑的简单模仿,应当尊重历史、环境、当地生活习俗,并探寻地方建筑形式、材料和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的适用性,创造出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现代地域建筑

·全球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压抑了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发展,出现了国际化建筑模式——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创造

2. 南北方 建筑差异 (以民居为例)

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

南方民居——江苏吴县尊让堂

A.原因:我国国土面积大,各地区气候、地形均有不同,是形成南北方建筑的差异。在原始社会时期,最初的居住形式分为穴居和巢居,便已开始体现了南北方建筑差异

B.具体差异:

a.选址:

·北方:北方平原与高原分部广泛、人口密度稀疏,聚落与建筑选址常位于平坦地段,地形平整开阔,因此为城市和建筑规整布局提供了条件。

·南方:地形复杂,房屋组合灵活,适用于起伏不平的地形上。

b.朝向

·北方:纬度高,冬季气候寒冷,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御寒保暖,因此建筑朝向多以坐北朝南为主,可以得到更多日照。

·南方:夏季气候炎热,需要通过通风带走大量热量和湿气,因此在布局上要考虑夏季主导风向要利于通风。

C.空间组织

·北方:体型规整,空间布局紧凑,控制体形系数,减少凹凸,灰空间较少,形成较为封闭的空间

·南方:多以分散式布局为主,且通过连廊联系各个建筑并围合成廊院,同时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联系紧密,有利于建筑通风

D 建筑造型

·北方:为了防止冬季散热过多,建筑开窗受到限制,较为封闭,且北方多采用砖石等虚热性好的材料使建筑整体形象厚重、朴实

·南方:为了与室内外取得通风换热,因此开窗大,室内外变化多,建筑形象清新通透

E.总结:

·南方的吊脚楼、骑楼,北方的四合院、窑洞,都是依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及人文传统发展而来的,都是自然环境的产物

第 第 6 63 .3 节 建筑热工学

一. . 传热的三种 方式:

1. 导热:

·定义:当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或不同的物体直接接触时,依靠物质的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称为导热(热传导),所以理论上讲导热发生在密实固体之间

2. 对流:

·定义:流体(气体或液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依靠冷热流体互相掺混和移动所引起的热量传递方式

3. 辐射:

·定义:两组相互可见的物体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二. . 建筑保温

1. 体形系数

A.定义: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

B.公式:S=F/V(≤0.3,通常居住建筑体形系数控制在 0.3;若体形系数大于 0.3,则屋顶和外墙应加强保温,其传热系数应满足规定。)

C.特点:体积小、体形复杂的建筑,以及平房和低层建筑,体形系数较大,对节能不利;体积大、体形简单的建筑,以及多层和高层建筑,体形系数较小,对节能较为有利

2. 传热系数

·定义: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 1 度(K,℃),1s 内通过 1 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

3. 保温

A.定义:围护结构在冬季阻止由室内向室外传热,在夏季室外向室内传热从而保持室内适当温度的能力

B.保温层设计

a 外保温(提倡使用)

1).优点:

·增加室内热稳定性;

·保护围护结构寿命;

·减轻热桥损失

·不占用室内空间

2).缺点:

·对保温层的要求高

·存在一定防火隐患

b.中保温

1).优点:保温材料的两侧强度有保护

2).缺点:墙体的抗震性能差、保温性差、易受潮

c.内保温

1).优点:

·房间室温对外界的气温和供热变化反映比较灵敏,室温波动快,适用于间歇适用的房间

·不受侵蚀,对保温层面层要求不高

2)缺点:难于消除外墙结构性热桥的影响,会使外墙整体保温性能减弱

三. . 建筑隔热

1. 定义:

·隔热是指在热量传递过程中,热量从温度较高空间向温度较低空间传递时由于传导介质的变化导致的单位空间温度变化变小从而阻滞热传导的物理过程,在建筑中,通常多为围护结构隔热设计

2. 分类:

A.外墙反射隔热:

·垂直绿化设计(通过植被遮挡,且多为落叶阔叶植物)

·外墙用较浅颜色(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B.窗户遮阳

a.隔热玻璃

b.窗帘遮阳

c.固定(遮阳板)遮阳:

·水平遮阳—能够遮挡从窗口上方射出来的阳光,适用于南向外墙

·垂直遮阳—能够遮挡从窗口两侧射出来的阳光,适用于北向外墙

·遮阳挡板—能够遮挡从窗口平射出来的阳光,适用于东、西向外墙

C.屋顶隔热

a.架空层隔热

·架空层高度 100~300mm

b.种植屋面

·优点:不仅能够绿化环境,还能阻挡太阳辐射进入室内,具有良好的冬季保温、夏季隔热的性能

·分类:覆土种植

无土种植

c.蓄水屋面

·原理:利用水吸收大量太阳辐射散热,减少屋顶吸收热能

·注意:及时补水,否则刚性防水层开裂,渗水

四. . 通风

1. 分类:

A.自然通风:热压通风、风压通风。

B.机械通风

2 2. . 自然通风

A.定义:

·指建筑物内污浊空气直接或净化后排至室外,再把新鲜空气补充进去,从而保证室内空气环境符合标准

B.特点:

·自然通风主要是合理的组织“穿堂风”,保证(夏季)常年主导风向直接向主要使用空间及通风要求高的房间,避免吹不到的“死角”,合理的通风能给人带来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一般将主要使用房间迎合主导风向布置,利用窗户的开启、中庭等通高空间合理通风。且辅助用房尤其是有油烟、气味的房间应放在主要房间的下风向,避免形成干扰

3. 通风方式

A.穿越式通风

·房间进深不可过大,进气窗与出气窗间风压大

B.烟囱式通风

·低位进高位出

C.单侧局部通风

4. 开窗高低对通 风的影响

5. 通风道

A.可在卫生间、浴室等无窗空间设置通风道,且均应设置在内墙

B.目的:

·保证排除室内污染物。

·保证室内人员的热舒适。

·满足室内人员对新鲜空气的需要。

五. . 采光

1. 分类:

·自然采光、人工照明。

2. 自然 采光 定义:

·与朝向密切相关。我国位于北半球,为使冬季取得日照,一般建筑布局采用东西向布局,南向为建筑的最佳受光面,北向无日照,东西向易产生日晒,因此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将人们工作、学习、活动等主要房间布置在南向,这样以保证有充分日照以及良好的采光环境。

3 3. . 建筑设计对采光的 影响:

A.房间进深对采光的影响

·一般建筑多采用单侧或者双侧采光。

·单侧采光:D≤2H(即房间的进深不宜超过窗户上口至地面距离的 2 倍)。

B.门窗对采光的影响

·窗地比:房间窗洞面积与该房间地面面积之比,它是估算室内天然采光水平的常用指标

·规范:客厅 1/6~1/4、卧室 1/8~1/6、楼梯间 1/12。

4. 基本概念

A.采光系数

·在室内给定平面上一点,由直接或间接接受来自假定和已知天空亮度分布漫射光而产生的照度与同一时刻该天空半球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产生的天空漫射光照

度之比

B.照度 E

·被照面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光通量

5. 人工照明

A.分类:

a.按照度:一般照明、局部照明、混合照明

b.按受光:直接照明、半直接照明、间接照明、漫射照明

6 6. . 建筑光环境设计

A.采光(下图为各种自然采光示意图)

·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

·自然光效率大于人工采光,且品质较好,有自然通透之感

·在满足技术要求后先考虑自然采光

·建筑物的的功能不同,对采光的需求也不同

展览馆陈列室的采光

中小学教室的采光

工业建筑的采光

B.塑造建筑空间

·合理的利用光对建筑空间的作用可以有效的限定不同空间,使空间带有不同的性质

·如波特曼的共享大厅,利用天窗自然光使共享大厅更具有公共性,同时随着时间的交替,注入的自然光会发生变化,使空间的明暗对比、光影也发生变化,带来丰富的空间意境。

C.表现建筑的体量

·体量是建筑给人的最初印象,建筑在阳光的照射下被分成清晰的明暗面,光将暗面、亮面、阴影这三个基本的层次划分出来,使人们能清楚的感受到建筑的体量(如埃及金字塔庞大的体量)。因此,在夜里或阴天,建筑远远没有在阳光下生动。

D.创造室内空间气氛

·光在气氛情绪的渲染中有很大的作用

·如光之教堂的十字架形光带,不仅带有宗教寓意,更使教堂内部带有庄严、神秘气氛,使人产生向往敬畏之情。

E.细部建筑光影变化

a.建筑中幽暗狭小的空间使之带有悲伤、死亡的氛围,而明亮的庭院又带有虚空、共生之感

b.光在建筑中对人的引导作用

·如在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参观流线即运用了光对人吸引作用而引导人流

c.瞬时变化的光影会使建筑的层次更加丰富,突出细节的变化

·如柯布西耶马赛公寓凹凸变化的阳光,使其立面更加生动、色彩鲜亮

·如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将三角形的屋顶用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阳光透过百叶产生连续的光影图案,使得整个走廊生机勃勃

7 7. . 眩光

A.定义:·眩光是一种不良的照明现象,当光源的亮度极高或是背景与视野中心的亮度差较大

时,就会产生眩光。

B.分类

·按后果:不适型眩光、光适应型眩光和丧能型眩光

·按展览环境中分类:一次眩光、二次眩光

C.在展览环境中如何避免眩光

·加大灯具保护角

·控制光源不外露

·提高光源悬挂角度

·用间接照明或漫射照明

·利用挡光板或反射面来遮挡

六. . 日照

1. 特点:

·建筑物内日照具有杀菌、净化空气以及提高室内温度等多方面的作用

·我国横跨寒带至亚热带,区域日照存在明显差异

·在冬季,均以能获得更多的日照为目的,而在夏季,尤其是南方,则应将遮阳作为主要矛盾

2. 日照标准

·定义: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以底层窗台面为计算起点的建筑外窗获得的日照时间

·注:西安的日照时数为 2h

3. 日照间距

·定义:前后两排房间为保证后排的日照标准而应保持的最小间距

·注:建筑设计过程中采光和日照对建筑使用功能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设计时应结合国家及地方规范,并配合建筑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七. . 节能

1. 定 义:

·全面的建筑节能,就是建筑全寿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节能的总和·是指建筑在选址、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所使用的节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合理设计建

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管道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

2. 分类:

A.采暖建筑:

a.建筑物布置及体形(体形系数)

b.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窗墙比:即窗户洞口面积与房间里面单元面积之比)

c.规范:北向房间窗墙比≤0.25,东西向房间窗墙比≤0.3,南向房间窗墙比≤0.35。

B.空调建筑:

a.建筑物及房间布置

b.围护结构

c.空调系统

八. . 建筑设备

1 1. . 分类:

·建筑给排水、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建筑电气。

2. 给排水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A.给水:生活给水;生产给水;消防给水。

·消防给水:是指无加压水泵和水箱的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设置消防水泵和屋顶水箱的室内消防栓给水系统

B.排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降水。

·室内排水系统一般是由卫生器具、排水横支管、立管、排出管、通气管、清通设备及某些特殊设备组成

·建筑排水系统常用清洁设备包括检查口、清扫口和检查井

C.中水工程

·定义:再生水(中水)是指废水或雨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从经济的角度看,再生水的成本最低,从环保的角度看,污水再生利用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

3. 空气调节

A.供暖系统

a.定义:为了维持室内所需空气温度,必须向室内所需空气温度,必须向室内供给相应的热量,这种向室内供给相应的热量的工程设施叫供暖系统

b.分类-在集中供暖系统中,按照热媒不同分为:

·热水采暖系统:散热器表面温度不该,给人舒适感,室内温度保持稳定,适用于医院、幼儿园、旅馆

·热风采暖系统:利用热空气作媒介的对流采暖方式,用于寒冷地区只有采暖要求的大空间建筑

·蒸汽采暖系统:升温快冷却块,适用于短时间采暖,如学校、会堂等

B.空气调节所控制的空气环境要素:

·空气温度

·相对湿度

·空气流速

·压力

·空气清洁度

·噪声等

4. 排烟 设备

A.特点: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要有排烟设备

·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要有排烟设备

·封闭避难层要有排烟设备

5. 人工照明

A.分类:一般照明、局部照明、混合照明。

6. 智能建筑

·在传统的建筑构架上,依靠楼宇智能化技术,给建筑加上一个“聪明的大脑”和“灵敏神经网格系统”,从而可以迅速、高效地实现业主或者用户对建筑的使用要求(如 BAS、建筑自动化系统等)

第七章 结构选型和材料

内容提要:7 7 结构选型和材料

第 第 1 7.1 节 建筑材料

一. . 物理性质

·强度: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孔隙率:指块状材料中孔隙体积与材料在自然状态下总体积的百分比。外装饰材料要求孔隙率小,强度大

·耐久性:材料抵抗自身和自然环境双重因素长期破坏作用的能力。即保证其经久耐用的能力。耐久性越好,材料的使用寿命越长

·耐火性:材料接触火焰时,抵制燃烧或离开火焰时阻碍继续燃烧的能力

二. . 材料的性格

1. 材料自身表达的质感

·粗、细、光滑、颗粒、冰冷、坚硬、柔软、温暖、光泽、肌理

2. 展示材料的自身特性

·混凝土—粉刷后掩盖其原有质感,没有坚实效果

·木模板—纹理自然清晰

3 3. . 材料的性格处理

·如阿尔托在混凝土柱上缠几圈藤条,便可消除混凝土的重量感和冰冷感,温暖亲切三. . 材料的文化特质

1. 相同材料可表达不同质感

如:混凝土

·安藤忠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表达了材料的细腻、精致节点

·柯布西耶—马赛公寓:表达其粗犷、结实、可塑性、流动性

·赖特—西塔里埃森:用巨石混凝土填充,大小不同的毛石块做骨料,墙上有大小不同的石块,不同层次,表达了沙漠戈壁的效果

2. 不同材料表达不同质感

·石材—庄严坚固、厚重结实、有纪念性

·砖—表达乡土气息、书卷气、学院气氛

·透明材料—可以增加空间的通透感

·反光材料—可以扩大空间感

·柔软材料—可以提高空间的舒适感

·钢和玻璃—现代节奏、精致、快速

·木材—有生活气息、多用于室内装饰、家具

3 3. . 适合材料的技术

·根据材料的固有性质,充分发挥其材料性能和表现力

·如古罗马的券拱技术—石材,中国古代建筑梁架—木材

4 4. . 混凝土

A.物理性质

·原材料丰富

·施工方便,可浇筑成各种形状尺寸

·性能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

B.新型混凝土的发展

·半透明混凝土:用光纤或其他材料作为聚合物

·混凝土表面印刷图案

C.建筑实例

a.欧洲遇难犹太人纪念馆—彼得·艾森曼

·网格中放了 3000 个暗灰色混凝土石柱,高低起伏变化,石柱创建了平行和直角的人行道,贯穿纪念碑,人们在是石林中穿梭

·深色混凝土石林的厚重之感,使在其中行走的人产生沉重幽闭之感,带有强烈纪念性(冰冷感)

b.垂直玻璃宅—张永和

·屋顶和楼板为钢化玻璃

·外墙为清水混凝土带粗木模板形成纹理,形成极其封闭、独立的形象

c.杜勒斯机场—小沙里宁

·浇筑混凝土具有流动性和可塑性,可以自由改变形状

d.马赛公寓—柯布西耶

·粗大沉重的柱墩是对钢筋混凝土这种材料的构成、重量与可塑性的夸张表现

e.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之父”)

1).设计三要素:

·材料—真实性

·几何形

·自然—环境—人形成的有序环境

2)特点:一次浇筑成型,不做任何外装饰,直接采用现浇混凝土的自然表面效果作为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棱角分明、朴实无华

第 第 2 7.2 节 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

一. . 多层建筑

1. 定义: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将住宅建筑依层数划分为:一层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层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层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十层以上为高层住宅。

2 2. . 分类:

A.砖混结构

a.结构材料:

·墙体—砖砌体

·楼板—钢筋混凝土板

b.结构特点:

·横墙承重

·纵墙承重

·纵横墙混合承重

·部分框架承重

c.布置要求:

·承重墙布局均匀

·上下承重墙对齐

·避免小房间位于大房间之上

d.选型要点:

·房屋总高度≤18m,层数≤6F

·房屋高宽比≤2,长宽比≤4

·抗震横墙间距≤15m

B.异形框架

a.定义:异形框架结构是在普通框架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结构体系,通过加设边缘构件(边缘壁柱和边缘壁梁),提高框架柱、框架梁及框架节点区的刚度,从而提高结构整体抗

侧刚度和耗震能力。

b.分类(按照墙肢长度):

·<4 倍墙厚—异形柱

·4~6 倍墙厚—短肢剪力墙

·>6 倍墙后—剪力墙

c.优点:

·异形框架结构可以有效解决纯框架结构位移不满足规范要求,框剪结构中剪力墙数量偏少时位移不满足规范要求,或者结构扭转情况比较严重等问题

d.适用范围:

·抗震烈度 7°及以下

二. . 高层建筑

1. 定义:

·建筑高度大于 27m 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 24m 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建筑。

2. 分类:

2 2- – 1. 框架结构(柔性体系)

A.受力特点:

·框架结构体系是利用梁柱组成的纵横两个方向的框架形成的结构体系,且它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

B.传力特点:

·由梁柱体系承载荷载的结构。作用在楼板上的里传递给梁,在由梁传到柱上,再传到基础上

C.优点:

·框架结构所用的钢筋混凝土或型钢有很好的抗压和抗弯能力,因此,可以加大建筑物的空间和高度

·可以减轻建筑物的重量

·有较好的抗震能力

·有较好的延性

·有较好的整体性

D.缺点:

·横向刚度小,当层数较多时,会产生过大的侧移,易引起非结构性构件(如隔墙,装饰等)破坏进而影响使用

E.适用范围

·按照抗震设防烈度:7°≤55m;8°≤45m;9°≤25m。

2 2- -2 2. . 剪力墙结构(刚性体系)

A.定义:

·剪力墙结构是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能承担各类荷载引起的内力,并能有效控制结构的水平力,这种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的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这种结构在高层房屋中被大量运用

B.受力特点:

·剪力墙的主要作用是承担竖向荷载(重力)、抵抗水平荷载(风、地震等)。

·剪力墙结构中墙与楼板组成受力体系,缺点是剪力墙不能拆除或破坏,不利于形成大空间,住户无法对室内布局自行改造。

·短肢剪力墙结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采用宽度(肢厚比)较小的剪力墙,住户可以一定范围内改造室内布局,增加了灵活性,但这是以整个结构受力性能的降低为代价的(虽然有试验和研究表明这种降低幅度较小)。

·就目前中国现状,纯剪力墙结构造价高,施工困难,耗钢量极大,所以往往因为建设单位的制约,结构抗震设计囿于成本而不得不降低标准,慎用此类结构形式。

C.剪力墙布置原则:

a.平面布置

·剪力墙结构中全部竖向荷载和水平力都由钢筋混凝土墙承受,所以剪力墙应沿平面主要轴线方向布置

·矩形、L 形、T 形平面时,剪力墙沿两个正交的主轴方向布置

·三角形及 Y 形平面可沿三个方向布置

·正多边形、圆形和弧形平面,则可沿径向及环向布置

·单片剪力墙的长度不宜过大

·剪力墙的数量要在方案阶段合理的确定,以对称,均匀,数量适当为好

b.竖向布置

·剪力墙应在整个建筑的竖向延续,上到顶,下到底,中间楼层也不要中断。剪力墙不连续会造成刚度突变,对抗震非常不利

·顶层取消部分剪力墙时,其余剪力墙应在构造上予以加强

·底层取消部分剪力墙时,应设置转换层

·为避免刚度突变,剪力墙的厚度应按阶段变化,每次厚度减小宜为 50-l00mm, 不宜过大,使墙体刚度均匀连续改变。厚度改变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改变宜错开楼层

·厚度变化时宜两侧同时内收。外墙及电梯间墙可只单面内收。

D.适用范围

·适合于住宅、旅馆等小空间。

·抗震设防等级 8°区建筑总高度≤110m,层高≤35 层。

2 2- -3 3. . 框架 — 剪力墙体系

A.定义:

·框架剪力墙结构也称框剪结构,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时又有足够的剪力墙,有相当大的侧向刚度(剪力墙的侧向刚度大就是指在水平荷载(风荷载和水平地震力)

的作用下抵抗变形能力强)

B.受力特点

·由框架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的新的受力形式,它的框架不同于纯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剪力墙在框剪结构中也不同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剪力墙的位移较小,它拉着框架按弯曲型曲线变形,剪力墙承受大部分水平力,上部楼层则相反,剪力墙位移越来越大,有外侧的趋势,而框架则有内收的趋势,

框架拉剪力墙按剪切型曲线变形,框架除了负担外荷载产生的水平力外,还额外负担了把剪力墙拉回来的附加水平力,剪力墙不但不承受荷载产生的水平力,还因为给框架一个附加水平力而承受负剪力

·剪力墙结构是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能承担各类荷载引起的内力,并能有效控制结构的水平力

C.优点:

·框架结构平面的布置灵活,有较大空间的优点,又具有侧向刚度较大的优点。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主要承受水平荷载,竖向荷载由框架承担

D.适用范围:

·一般适宜用于 10-20 层的建筑

·抗震设防 8°区建筑高度≤90m

E.剪力墙的布置原则

·按照“分散、均匀、周边、对称”四准则进行布置

·抗震墙数量适当

·沿结构平面主轴线方向布置

·不宜布置单肢墙

2 2- -4 4. . 框支剪力墙体系

A.定义:

·指的是结构中的局部,部分剪力墙因建筑要求不能落地,直接落在下层框架梁上,再由框架梁将荷载传至框架柱上,这样的梁就叫框支梁,柱就叫框支柱,上面的墙

就叫框支剪力墙。

B.设计要求:

·框支剪力墙周边应设置端柱和梁作为边框,端柱截面尺寸宜与同层框架柱相同,且应满足框架柱的要求;当墙周边仅有柱而无梁时,应设置暗梁,其高度可取 2 倍

墙厚。

·框支剪力墙开洞时,应在洞口两侧配置边缘构件,且洞口上、下边缘宜配置构造纵向钢筋。

C.转换层:

·定义:上部与下部因平面使用功能不同,该楼层上部与下部采用不同结构类型,并通过该楼层进行结构转换,则该楼层称为结构转换层

·功能:设备层(一般层高在 2.2m 以下)

·几种常见结构形式:厚板式、梁板式、箱体式。

2 2- -5 5 筒体演变结构

A.筒体特点:

·平面灵活(剪力墙集中而获得较大的自由分割空间,多用于写字楼建筑)

·竖向荷载由框架、剪力墙、筒体承受

·水平荷载由筒体承受

2-5-1 框架筒体结构

A.内筒外框:

·用于核心式平面

·建筑平面长短边之比≤2

·外部框架柱距≤3m

·底层可通过转换梁、框架、拱等方式扩大柱距

B.外筒内框

·用于钢结构高层建筑

·实例:世贸中心

2-5-2 套筒结构(也叫“筒中筒”)

·由内墙筒和外框筒组合而成

2-5-3.群筒结构

A.散筒

·由多个墙筒和框架组成,形成内部大空间

·实例:深圳中银大厦

B.束筒

·多个框筒组成束,形成外部大空间

·实例:西尔斯大厦

2-5-4.束筒悬挑结构

·由筒体、悬挑结构和次框架组成

2-5-5.束筒悬挂结构

·由筒体、悬挑结构和悬挂框架组成

·实例:慕尼黑 BMW 办公大楼

2-5-6.主次框架体系

·由立体桁架和支撑筒组成

·实例:东京都厅舍

2-5-7.钢壁芯筒—框架体系

·由钢壁、框架和芯筒组成

2-5-8.支撑体系

·由轴力杆件构成的平面构建

·实例:芝加哥汉考克大厦—支撑框筒体系

香港中银舱体大厦—支撑筒体结构

2-5-9.组合结构

·混合结构:S-RC—构件单一材料,结构由不同材料构件组成

·复合结构:SRC—单一构件不同材料组成

第 第 7 73 .3 节 大跨建筑

一. . 平面大跨结构

1 1. . 受力特点:

·结构构件只在平面内,且受力只能在平面内

2 2. . 分类:

·桁架结构

·钢架结构

·拱结构

3 3. . 缺点:

·整体性差,易失稳

二. . 新型大跨结构

1 1. . 受力特点:

·空间结构、整体性好,刚度大,矢高小,曲率平稳,能有效利用空间,厚度薄,自重轻,节省材料

2 2. . 分类:

2 2- – 1. 拱结构

A.适用范围:公共建筑单体 30~40m

B.受力特点:是一种推力结构,在竖向荷载下产生水平推力

C.实例:

a.赵州桥—跨度 37m,大拱是由 28 道石券并列而成,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

b.黑龙江速滑馆—拱并列组合

c.古罗马浴场—拱交叉组合

d.汉诺威世博会日本馆(坂茂)—拱筒结构

·纸管网状交叉形成并列拱结构

·材料为织物和纸膜

·灯笼的编织状表现东方文化

e.富平国际陶艺博物馆(刘克成)

·变径长拱。砖拱厚 49 厘米,每 49 厘米一道,一端对齐,另一端沿长轴变径

·砖砌拱结构,最大跨度 10m,最小跨度 3.6m

·位于黄土高原,取材方便,是一个贴近工地的建筑

·建筑在节能方面也作了很多考虑。富平地区夏季闷热,冬季寒冷,建筑的整个建筑形体设计的像窑炉一样,成为一个良好的风道,门窗风量可以调节,建筑墙体采用半掩土厚墙。从实际使用情况检测,热工性能良好,节能效果显著

·建筑在材料美学方面也做了一些试验。主馆将建筑在施工方面可能出现的错误,有意识纳入建筑的美学表现;法国馆外墙选取窑变面砖废品,正砖反贴,不同组合,形成一种粗犷而又细腻的趣味,与现代陶艺的美学追求同出一辙

f.罗马国家艺术博物馆(莫奈奥)

·建筑来源于场地又超越场地

·室内连贯的展览空间是由一系列大券门的墙体组织而成

·墙体所使用的砖与当年古罗马建筑所使用砖为相同尺度,且均为手工制造的红砖

g.东京 Tama 艺术大学图书馆(伊东丰雄)

·底层开阔的长廊式空间,为人们穿越校园提供一条活动道路

·为了让人们的流动和视觉自由地贯穿建筑,随机排布的拱形结构来营造一种感觉,让倾斜的地面和外面的公园风景和建筑保持连续

·拱形用钢结构和混凝土做成,这些拱形结构相互交汇,这样可以让拱形的底部非常苗条,而顶部可以承住二层的重量,这些拱形的跨度从 1.8 米到 16 米不等,但厚度是统一的 200 毫米

·这些交汇的拱形把空间柔和地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加上书架,不同形状的学习桌以及可用作公告牌的玻璃隔断等等,给划分而成的区域带来即有个体性又和整体空间保

持连续的感觉

2 2- -2 2. . 刚架结构

A.受力特点:

a.优点:

·结构整体性好,内力分布均匀,结构轻巧,节省材料,制作方便,刚度强。刚结点可以随的传递弯矩,结构中的杆件以弯矩为主

b.缺点:

·空间高度大,结构刚度较差

B.分类:

a.按组成:三角刚架、两铰刚架、无铰钢架

b.按断面:实腹式、格构式

C.实例:

a.巴黎世博会机械馆

·它运用当时最先进的结构和施工技术,采用钢制三铰拱,跨度达到 115 米,堪称跨度方面的大跃进。

·陈列馆共有 20 榀这样的钢拱,形成宽 115 米、长 420 米,内部毫无阻挡的庞大室内空间。

·钢制三铰拱最大截面高 3.5 米,宽 0.75 米,而这些庞然大物越接近地面越窄,在与地面相接处几乎缩小为一点,每点集中压力有 120 吨,陈列馆的墙和屋面大部分是玻璃,继伦敦水晶宫之后又一次造出了使人惊异的建筑内部空间

2 2- -3 3. . 桁架结构

A.结构特点:

·各杆件受力均以单向拉、压为主,通过对上下弦杆和腹杆的合理布置,可适应结构内部的弯矩和剪力分布。由于水平方向的拉、压内力实现自身平衡,整个结构不对支座产生水平推力

B.受力特点:

·充分利用三角形刚性的特点

·充分利用材料特性,以小杆件拼合跨越大空间,将受弯杆件转化为轴力杆件C.分类:

·按外形:三角形、梯形、拱形、折线形、平行弦

·按材料:木、钢筋混凝土、钢、组合式

D.实例:

a.上海大剧院

·特点:屋顶采用钢接钢桁架

b.北京五棵松体育馆

·特点:双向正交桁架体系

c.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2 2- – 4. 网架结构

A.受力特点:

·整体刚度大,稳定性好,为空间多向受力状态

·杆件受力合理,能充分利用材料特性

·高跨比小,能有效利用空间

·杆件规格少,便于工厂化、装配化

·建筑造型新颖,可用于多种平面

B.分类:

·按外形:平板网架、单向曲面网架、球形网架

·按材料:木、钢筋混凝土、钢、组合式

C.实例:

a.罗马小体育宫(曲面网壳)

·罗马小体育宫是圆形,直径 59.2 米,奈尔维给它加了一个由钢筋混凝土肋组成的穹顶。

·整个顶子由 1620 个厚度只有 25 毫米的大大小小的翼形槽板拼装起来。

·槽板之间有空隙,加上钢筋,再浇上混凝土,形成拱肋。槽板上面又浇了一层 40 毫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加强穹拱的整体性,同时作为防水层。

·穹拱由 36 个 Y 形的柱子支承。柱子暴露在外,充分显示出“力量”,使之表现出体育建筑的特征。Y 形柱是倾斜的,顺着拱自力线把拱的推力传到埋在地下的环形基础里去。

·穹顶的外缘皱褶成波形防止产生不利的弯矩,同时又加大了窗子的高度,取得了优美的视觉效果,可谓一举数得

2 2- – 5. 折板结构

A.受力特点:

折板结构由多块条形平板组合而成的空间结构,是一种既能承重,又可围护,用料较省,刚度较大的薄壁结构

B.适用范围:

可用作车间、仓库、车站、商店、学校、住宅、亭廊、体育场看台等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屋盖。此外,折板还可用作外墙、基础及挡土墙

C.实例:

a.巴黎教科文组织会议大厅(奈尔维)

b.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雅马萨奇)

2 2- – 6. 薄壳结构

A.受力特点:

·受力主要是面内里

·可覆盖大空间而不设柱

·自重轻,刚度大,整体性好,利用抗震

·节省材料,经济效果好

·造型美观,活泼新颖

B.分类:

·筒壳、球面壳、双曲扁壳、双曲抛面壳、自由曲面壳

C.实例:

a.纽约肯尼迪机场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小沙里宁)

·屋顶由四块浇钢筋混凝土壳体组合而成

·几片壳体只在几个点相连,空隙处布置天窗

·楼内的空间富于变化

·建筑外形象展翅的大鸟,动势很强

2 2- – 7. 悬索结构

A.受力特点:

·跨度大(适应于 60~150m 的建筑),空间灵活

·利用钢索受拉,混凝土受压,自重轻,节省材料

·施工方便

·造型新颖,适用性强

·由于风力作用易失稳

B.分类:

·单层单曲面索

·双层单曲面索

·鞍形索网

·混合式的悬挂结构

C.实例:

a.柏林会堂(斯塔宾斯)—马鞍形悬索结构

b.代代木体育场(丹下健三)

·由主悬索、曲线拉索和斜拉索以及索网创造出带有日本传统神韵的建筑形象

c.华盛顿杜勒斯机场(小沙里宁)

·候机楼前后有两列巨型钢筋混凝土柱墩,前面一列稍高

·在两列柱墩上张挂着 40 多米长的钢索,其上铺屋面板,形成自然的凹曲线形屋顶

·柱墩向外倾斜,屋檐向上翻起,具有动势,带有纪念性

·候机楼为矩形平面,长 182.5 米,宽 45.6 米

d.耶鲁大学冰球馆(小沙里宁)

·建筑的屋顶是由正中一条形如弓背,跨度长达 85 米的钢筋混凝土曲线脊梁

·从脊梁向两边拉着悬索屋顶,形成了跨距达 57 米,面积为 5000 平方米的空间

2 2- – 8. 薄膜结构

A.受力特点:

·膜结构是由多种高强薄膜材料(PVC 或 Teflon)及加强构件(钢架、钢柱或钢索)通过一定方式使其内部产生一定的预张应力以形成某种空间形状,作为覆盖结构,并能承受一定的外荷载作用的一种空间结构形式

B.分类及实例:

·充气薄膜结构—英国千禧帐篷

·悬挂薄膜结构—蒙特利尔世博会西德馆

C.结构的美学表现

·均衡—防止结构扭转

·稳定—利于抵抗倾覆

·韵律—建筑美

·节奏—强化结构刚毅

·连续—内力分部均匀

·渐变—避免应力集中

第八章 建筑空间

内容提要:8 8 建筑空间

第 第 1 8.1 节 空间概述

一. . 建筑空间的出现

·实际上是从自然空间中限定出来的,即从原有空间围合出一块

二. . 建筑空间的创造手法

A.垂直界面创造空间

a.柱子

·一根柱子——形成一个广场,如天安门广场英雄纪念碑、记功柱等

·两根柱子——形成门,如牌坊,圣马可广场等

·多柱或柱廊——界定空间,有渗透性,如省图书馆,行道树

b.墙

·限定了道路,但有流动性有动势,停留感不强

·形成墙角,具有稳定性、内向性,停留感较强

·墙围成 U 形,稳定性最强

c.建筑围合

·空间的封闭

·为各空间带来一定程度封闭性,且向心性的整顿空间秩序

·天安门,体量比博物馆、人民大会堂都小,但其位于轴线的正中,以此强调它的地位

·米开朗琪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强调轴线;在轴线上说明其重要性高,两边的建筑只起到围合作用

·若要弱化中间建筑的地位,可将其体量做的不对称或者将其入口偏到一侧

d.围合感

·A 的围合感强于 B

·围合感还与墙的高低、开洞的大小与形状、肌理质感有关

B.水平界面创造空间

·利用水平界面的下沉升起

a.纽约洛克菲勒中心

b.纽约华盛顿广场

C.利用材质变化限定空间

·如野餐时的桌布、宾馆大堂休息处的地毯

D.天花、顶棚变化限定空间

·如雨棚、伞下空间、佐伦皮亚诺设计的以强张拉膜作顶棚的露天剧场

E.以上的方式结合来限定空间

·如讲台+材质+天花

·如:天安门前金水河:垂直(城墙)+水平(台子、沟)+材质(水、地面)

三. . 建筑空间的组织手法

1. 分隔空间

A.通廊式

a.分类:

·单内廊:单侧房间,走廊在一侧并且外走廊封闭

适用于:办公、学校、医院

·双内廊:双侧房间,走廊在中间

以上两种方式优点为走道面积小,经济;缺点为朝向欠佳,走道采光不足

·单外廊

·双外廊

以上两种方式优点为房间朝向好,通风采光好;缺点为交通面积大,进深小

b.实例:

学生宿舍

·宿舍的走廊相当于街道,而宿舍房间则相当于临街小住宅

·通脊连接形成的线性空间稍作改变,便可以成为学生记忆深刻且非常欣赏的住居空间

·西萨佩里善于使用此模板

2. 穿套空间(也叫连续性空间)

·串联式:适用于博物馆、美术馆、游泳馆、公共浴室等

·放射式:各个空间地位相同,如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串联兼放射式

·串联兼通道式

·综合性大厅式:如西柏林国家美术馆

3. 以大空间为主

·辅助性空间包围

·如观演性空间,体育馆、影剧院等

4. 高层空间

分类:

·板式

优点:南北通透,便于采光通风;板楼均好性强;管理成本不高

·塔式

5. 综合性空间

6 6. . 单元形式

A.类似功能形成单元,单元联系单元

a.理查德医学研究楼(路易康)

·空间单元的解体,功能单元的结构独立

·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

·复活被现代构成解体的平面中心,强调中心

·产生正交网格,整个构图保持稳定的秩序

B.生活形式为单元

a.中银舱体大楼(黑川纪章)

·采用在工厂预制建筑部件并在现场组建的方法

·所有的家具和设备都单元化,收纳 2.3m×3.m×2.1m 的居住舱体内

·作为服务中核的双塔内藏有电梯、机械设备的楼梯等

·现代主义风格的巨型积木状建筑,是位于日本东京银座区的集合住宅

C.以结构形式为单元

a.金贝儿美术馆(路易康)

·美术馆建筑物的外观严谨、对称,在内部,建筑上部为尺度较高大的半筒形式并且采用了隆式天花,而采取这两种手法的目的是要将外部的自然光线自天顶引入室内

·顶部起到自然光漫射入内的作用,呈现出空间的丰富性和新颖

·讲求体系化和重复性的建筑,它有着自己的严谨和几何属性

7. 网格划分

A.伊利诺工学院(密斯)

·条理性的体现

·先定网格,对场地和建筑进行控制,对其秩序的把握

·几乎所有的建筑平面尺寸也都采用相同的模数,按网格纵横布置,建筑高度以 12 英尺(3.7m)为模数

·形式基本都是简单的立方体,形式语言极其简单,都是暴露的黑色钢框架,框架之间镶嵌着网格状的米色清水砖或玻璃幕墙,施工精确细致

B.成都某大学规划(冯·格康)

·采用网格+单元的模式,60m*60m 的方格为基本单元进行控制(这样的模数比一般建筑 48m*48m 要长,留出道路和绿化用地),形成很强的空间秩序

C.在城市规划中也有用到

·如美国纽约的规划中,为了取得最大商业利益、地面临街,形成方格网状城市格局

8. 轴线

A.故宫

B.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艾森曼)

·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道路和哥伦布城市网格的错位,二者间的角度为 12.25 度,他就是据此设计了建筑所在的网格体系。

·虽然给建筑带来了某些使用功能上的问题,但却赢得了公认的建筑学趣味

C.哥特式教堂

·屋顶至高点成为城市天际线控制点

9. 加减法

A.加法(如赖特的流水别墅)

B.减法(如贝聿铭的国家美术馆新馆)

四. . 建筑空间对人心理的影响

1. 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

A.私密性

实例:范斯沃斯住宅(密斯)——业主毫无私生活可言,因此被人诟病

B.公共性

a.大学生竞赛博物馆设计

·设计初衷希望将民居纳入博物馆,但过去留出的广场很狭长,且端部突出,形成“门”的感觉,内向性的空间将外部空间排除在外,与城市联系减弱,让人不敢进入

·.将进深减小,公共性增强

b.公共宿舍改造

·公共活动室与其他房间一样封闭,私密性很强,达不到公共活动的目的

·略作改动,将公共活动空间放大,形成节点

C.领域

C-1.空间的归属感属于谁?

a.住宅组团

·形成的组团中绿地中,A 幢人数较多

·形成的组团中绿地中,B 幢人数较多

·单边马路,且围合组团绿化,安全性加强。陌生人进入会觉得不安,一旦陌生人进入就会有人询问,尽管是公共空间,但有领域感、归属感、安全感

·若无围合且两侧都为道路,即组团绿地便成了交通道路,大量人流来回穿梭,成为公共性空间,安全性大大降低

C-2.归属感、领域感是否需要?

·归属感和领域感的加强,使人们不自觉的对环境进行管理和控制。不仅是对领域中的人,对外来者也是存在一定约束力

a.住宅组团

·若两住宅中间的绿地为活动场,人们会自觉地维护、保护和管理

·若两住宅中间的绿地为消极空间,形成的建筑后院环境很难维持

·若两住宅中间的绿地为杂物院,没有领域感、归属感

C-3.领域感还与居住人群多少有关

·当住户只有十几户时,领域感较强

·当住户只有四十几户时,领域感较弱

2 2. . 场所

A.定义:物质上是建筑空间,即包含了人行为活动的建筑空间

B.实例:英国海德公园改造

·这是一个发表自由言论的地方,改造即在公园外做一圈绿篱,布置上讲台和座位,但并没有人实际使用,反而人们喜欢在绿篱边聚集

·人们需要自由的气氛,而不是严肃的言论,人们经过时有兴趣就上前听一下,是一个自发的、松散的组织

·这次改造并不是改造静止的空间,而是一种以行为和过程为中心的场所,将人的感情融入到其改进中

五. . 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

空间序列的不同阶段与乐曲一样,有主题、有起伏、有高潮、有结束

1. 空间的导向性:

·是指导人们行动的建筑处理称为建筑空间的导向性,是用建筑特有的语言传递信息,与人对话。

·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片墙的设计、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路径与环境的设计、园林中的廊、桥、矮墙等

2. 视觉中心:

·导向性是引子,最终目的是导向视觉中心(如皇家园林北海中的白塔是全园的构图与视觉中心)

3. 空间对比与统一

·空间序列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空间的过渡,如园林中的山穷水尽,柳暗花明,先抑后扬等空间处理手法,通过对比强调和突出空间,如苏州留园入口空间的设计

4. 空间序列设计较为突出的 实例

·苏州留园

第 第 2 8.2 节 外部空间设计

一. . 外部空间的概念

1. 是相对的概念

·如 B 对 A 来说是外部空间,那么 A 也是 B 的外部空间

2. 内外部空间是统一的

·二者缺一不可,都是从自然环境中限定出来的建筑空间

3. 内外空间是有层次的

·设计报告厅时,重点考虑东楼为外部空间,设计东楼时,重点考虑校园为外部空间

4. 内外部空间的关系;互逆关系(也叫图底关系)

·建筑与环境即是图底关系,在设计时应当同时关注。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延伸的关系

·如北方民居四合院在设计时,院子和建筑形成互逆的图底关系,也是人们生活活动的中心

·如在园林中,建筑总是点缀其中

二. . 外部空间的形成

1. 定义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

2. 《老子》 对空间的定义

·老子曰:“埏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释:做器具的时候,做成空心的器皿才发挥了作用;建房子的时候,建了门窗,房屋才有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3. 逆空间

·即把原来房子上的屋顶搬开,覆盖到广场上面,内外空间就会颠倒。原来的内部空间变成了外部空间,原来的外部空间变成了内部空间

三. . 积极空间 (P P 空间) 与消极空间 (N N 空间)

1. 空间 的 积极性

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者说有计划性,计划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也叫空间的收敛性

2. 空间的 消极性

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的。无计划即是从内侧向外增加的扩散性,也叫空间的扩散性

3. 实例

A.园林中的“借景”手法,纳入远景的山、树等同质的景观,可以说比作为单纯的的消极空间有着更积极的作用

B.砖石结构没有渗透性,可作为单体存在;而钢骨玻璃、木结构富有渗透性

C.日本的“牌坊”、大门,赋予空间的意义是界限

四. . 纪念性

·比其他形象更鲜明而孤立的东西,由方尖碑或纪念塔那样的垂直因素和包围它的空间所形成,也叫作原初纪念性或 N 式纪念性

·在群体造型中的纪念性,也叫作复合纪念性或 N+PN 纪念性

五. . 外部空间的控制要求

1. 尺度

A.尺度“十分之一理论”(“one-tenth theory”)

·即室外尺寸比室内扩大 8~10 倍,但室内外大的尺度感相同

·室内 3m*3m,宜人亲切(私密)

室外 24m*24m,为两住宅楼之间的感受,较为亲切

·室内 8m*8m,教室尺寸(半公共半私密)

室外 60m*60m,为小型广场或者生活区核心的尺寸

·室内 20m*20m,报告厅(公共)

室外 160m*160m,为公共广场尺寸

b.外部空间模数——20~25m

·每隔 20~25m 设计(路、植物、肌理、铺地)变化,这是一个令人心情愉悦的尺度,并是根据人的视觉特点而确定的。30m 之内可以看清人的面部表情,感受较为亲切,而当大于 30m 时,不能看清面部表情,需要通过衣着、动作进行辨认

·室内常用模数为 3m,如室内 300mm 的通道,而室外小道、台阶约为 2~3m 的尺度2. 比例

A.b/h

·b/h<1/2——压抑,局促,狭窄,紧张

·1/2<b/h<2——适宜

·b/h<2——空旷,围合感开始减弱

·b/h>12,空间围合的边界开始消失

·若将楼层或建筑体量加大,广场的围合感又会出现

B.尺度与尺寸

·尺度:是空间尺寸在人们心理的感受,必须有一定的参照才能形成尺度的感受,是一种相对的感觉。且涉及建筑要素之间的绝对度量关系,一般不是指要素的真实大小,比较尺度的大小,是比较要素给人感觉上大小形象与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

·尺寸:是绝对的数值,即衡量物体长、宽、高的具体数值

3 3. . 界面

·指的是建筑由远及近的质感变化,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A.联合国秘书处大楼的山墙

近看是筒形拱,再远一点看是砖面的光影变化,远看则是整体分隔的缝

B.悉尼歌剧院

·近看是骨架分隔的面砖积累,远看是整体造型

C.上海罗马花园

·近看是片板岩,有一定的色差,而远看墙面呈深灰,有色带,像城墙的灰砖

六. . 外部空间的 设计手法

1. 外部空间的布局

·领域:只限于人的领域和除人以外交通工具的领域,而人的领域分为运动空间和停留空间,而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

·方向性空间布局:尽端布置有吸引力的内容,便使得途中空间更有吸引力

·外部空间渗透到建筑内部的设计方法:

实例:

·银座 SONY 大厦

·蒙特利尔世博会日本馆

·香川县立图书馆

2 2. . 空间的封闭

A.墙对空间的作用

·30cm——勉强能区分领域的高度,几乎没有封闭性。由于它刚好成为想坐或搁脚的高度,而带有非正式印象

·60cm——与 30cm 的情况相同,空间在视觉上有连续性,还未达到封闭性的程度,刚好是凭靠休息的大致尺寸

·90cm——与上大体相同

·120cm——达到 1.2m 时,身体的大部分看不到了,产生出一种安心感,与此同时,作为划分空间的隔断加强起来,在视觉上仍然具有连续性

·150cm——虽然每个人情况不同,不过除头部之外身体基本都被遮住了,产生了相同的封闭性

·180cm——人完全看不到了,一下子产生了封闭性

B.墙的配置

·矮墙

用于领域与领域之间的划分,可用于地面有高差处,或沿流水及绿化处作为边框

·高于人的墙面,产生封闭性

用墙之间的缺口宽度 D 与墙高度 H 之比作为衡量因素

D/H<1 时,缺口出入口因素较强,带来了想通过它而进入另一个空间的期待感

D/H=1 时,取得平衡

D/H>1 时,形成宽阔的开口,空间的封闭性减弱

3. 外部空间的层次

·外部的——半外部的——内部的

·空间宽阔,D/H 也大,地面也比较粗犷,有树木

·空间较小,D/H 也较小,地面使用了相当的人工性的材料

·墙壁有封闭性,地面处理为细致材料,照明采用精致灯具,以内部式效果为目标

A.武藏野美术大学校园规划

·No.1 空间:由砖铺的踏步和绿篱组成

·No.2 空间:中央广场,避免种植高大数目,采用草皮和铺装面等内部式处理,四面建筑群围成封闭空间,D/H=4~5

·No.3 空间:尺寸为 9.7m*9.7m,D/H=3.5,无树木、草皮,地面铺设缸砖,沿墙设木长凳,没有屋顶,以圆形楼梯和照明灯柱为中心的小巧的内部式空间处理

B.富士山麓斜坡上的贸易研究中心校园

·No.1 空间:公共空间,设置适于室外仪式及聚会用的讲台和旗杆

·No.2 空间:半公共空间,用于课余谈话、读书、散步用

·No.3 空间:日常性外部空间,用于学生生活活动之用

4 4. . 外部空间的序列

·组织外部空间的序列,首先应使沿主要人流路线逐一展开的一连串空间,能够像一曲悦耳动听的交响乐一样,其次还要兼顾到其他人流路线的的空间序列安排。一个有组织的空间序列,如果没有高潮,必然会显得松散无中心,这样的序列将无以引起人们情绪上的共鸣。与高潮相对是空间的收束,在一条完整的空间序列中,既要有收,也要有放。以北京故宫为例,主要以建筑空间的尺度转变构成节奏,用节奏创造美的外部空间。从正阳门到景山,在一条长达 3.5km 笔直的中轴线上,布置了十四个主要庭院,它们交错使用收(聚),放(散)两种空间手法以变换视觉,从而形成了节奏;作为高潮的太和殿组群,又恰恰处于序列的正中,这就使人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又逐渐减弱,

·在一条连续变化的空间序列中,有一组大致相同的空间元素重复或再现,其中每一个元素都比前一个大些,观者通过这一连续序列将产生由小到大的递进韵律;反之,也可以采取由大到小的递减方式来引出高潮,如埃及神庙的主体高潮是一个矮小的神堂,其空间序列的产生是地面远来越高,屋顶越来越低,使人在沉闷压抑中达到神堂,从而迫使人对神产生崇拜,如下图:

·用一系列强有力的元素,以有规则的开敞式韵律的感受所形成。在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序列 的组织中,以唐宋至明清的陵墓或名山的寺庙为代表,它们的序列都很长,但建筑物都不多,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是某个序列阶段的标志。如明孝陵,从石牌坊到长陵,主体长达 6km,中间经过石牌坊、大红门、碑亭,神道石象生、石桥等,还包括周围的山峦、河道、树木等,如下图:

·再如西方古典建筑以圣彼得广场为实例,当一个人信步穿过圣彼得广场的柱廊时,那些不可胜数的柱子会依次在眼前通过,因而建立起一种强烈的期待感,以致只有圣彼得大教堂本身惊人的尺度和壮观的场面才有可能称之为主体高潮,如下图:

·地面高低变化,也能产生一定的期望,必须在人的视野中有某种明确是意图促使人们要求上台阶。这种以地面层变化为高潮做准备的做法是经常用到的,特别是巴洛克时期的西洋古典建筑和我国古代建筑,都把主体建在高台上。

·另一种是以园林为代表,主要运用多种手法造成空间层次的变化综合而成的序列。不但建筑本身作为观赏的对象组成序列节奏,更重要的在于建筑本身以外序列的变化。如采用花格漏窗,使空间分而不隔;采用景窗、落地窗,使空间通而不透;采用栏杆、花墙,使空间遮而不挡;采用低墙、矮栏使空间围而不断。这些都是空间序列中丰富空间层次,引导进入高潮常用的手法。作为中国古典空间序列的一大特色,动人的景观经常以突然的方式出现在游者行进的序列中,在这个过程中,踏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这种设计方法经常以高差的巨大变化为前提,因此踏步的意义也就更加突出了,巧妙的踏步位置及其转折、迂回与景观形态相配合,使狭长的通道空间豁然洞开,并且使游者的耳目、精神为之一振,达到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西方后现代派建筑师们也在追求着东方建筑那样朴实、自然、流畅而又多变的空间环境,在空间的暗示、引导中也以东方为榜样。可以中国苏州留园为例:

·建筑的外部空间关系,不仅可以表现为线的序列,有直进、转折、升降、回环等形态;而且可以表现为面的层次,有收敛、外张、交融等形态。

七. . 空间秩序的建立

1. 加法空间与减法空间

·“空间加减法”是基于空间的基本元素为一个“立体的存在”。“立体的存在”可以是一面实在的墙、一个空透的隔断、或者只是一组家具,也可以是帐幔、踏步,甚至是一盏灯。增加或者减少这些元素,就可以创造出空间的使用功能、文化氛围及流动而丰富的韵律美。无论是“加”还是“减”,空间的个性都应该服从于人们生活方式的需求,设计应以人为本A.加法空间

·含义:把重点放在以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的修建建筑上,首先确定内部,再向外部建立秩序,在对内部功能及空间理想状态充分研究基础上,把它加以组织、扩展,并逐渐扩大规模而构成一个有机体

·实例:阿尔瓦·阿尔托——沃尔夫斯堡文化中心

B.减法空间

·含义:把重点放在以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的修建建筑上

·实例:勒·柯布西耶——马赛公寓

2. 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

·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一面把空间内部化,一面保持内部秩序去建造城市的方法,属于加法创造建筑的思想体系。

·保持土地利用、交通规划那种构成城市基本骨架的外部秩序去建造城市的方法,属于减法创造建筑的思想体系。

八. . 空间序列的布局

1. 含义:

·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由起始阶段、过渡阶段、高潮阶段和终结阶段组成。人们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看到所有的空间,只有从运动在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时,才能逐一看到相互联系的各个空间。因此我们在设计中,要通过组织空间秩序使人们在连续运动的过程中有计划的感受空间的变化、起伏和节奏,其实质就是空间序列的布局问题。下图为几种常见空间序列组织手法:

2.分类:

A.规则式的空间布局

a.特征:有明确的控制轴线

b.适用于:宗教建筑、宫廷建筑和具有纪念性的建筑

c.实例:

c-1.古埃及——卡纳克阿蒙神庙

·整个神庙轴线对称,沿着纵深方向依次布置了神道、塔门(牌楼门)、庭院、柱厅和神殿

·采用对称式空间序列布局,在其对称轴线上采用了空间的对比:如开敞与封闭的对比、光线明暗的对比等,使得祭祀人员经历了引导、启示、酝酿、高潮几个不同的心理历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也使得建筑产生了无穷的魅力。·卡纳克的阿蒙神庙是在很长时间陆续建造起来的,前后一共造了六道大门,而以第一道为最高大,它高 43.5 米,宽 113 米

·主神殿是一柱子林立的柱厅,,内有 16 列共 134 根高大的石柱。中间两排十二根柱高 21 米,直径 3.6 米,支撑着当中的平屋顶,两旁柱子较矮,殿内石柱如林,仅以中部与两旁屋面高差形成的高侧窗采光,光线阴暗,形成了法老所需要的“王权神化”的神秘压抑的气氛

·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这些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这也就是卡纳克阿蒙神庙艺术构思的基点。

c-2.中国美术馆(戴念慈)

·采用了规则式的序列布局,但与“卡纳克阿蒙神庙”,不同的是,其采用主副轴线来组织空间

·沿主轴线上排列的空间强调空间的对比与变化,沿副轴线上排列的空间强调空间的重复与再现

B.自由式的空间布局

a.特征:不是明显的控制轴线,而是曲折多变的折线

b.适用于:园林别墅和现代博物馆

c.实例:

c-1.古希腊雅典卫城

·卫城总体布局自由,顺应地势安排,山上各种建筑贴边而立,柱廊朝外。西端陡崖上的胜利神庙布置得体, 满足山下瞻仰的要求。祭祀队伍从山下的西北方出发,绕过卫城的北、东、南三面,然后从西面登上卫城。

·利用地形高低错落,顺应自然环境灵活布局

·照顾各个角度采用周边式布局,考虑每个角度的画面效果

·按朝圣祭祀路线组织空间

·建筑与雕刻交替成为构图中心

·多立克与爱奥尼两种柱式混用

·单体建筑形体简单,群体丰富。内部空间小、简单,外部空间大、复杂

·主次分明,对比和谐

·步移景异——建筑设计的时空观

c-2.苏州留园

1).概述

·留园在苏州诸园中,建筑布局紧凑、厅堂宽敞华丽、尤以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精湛著称。园以厅堂、走廊、粉墙、门洞等划分空间,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等变化组成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通过与山水花木组成一个个错落相连、层次丰富的庭院,不愧为江南园林的精华之一和代表作。这里“泉石之美,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灵活多变的园林空间处理

·空间对比明确:其中从大门到古木交柯、花步小筑一段极好地利用了小天井、开凿在屋顶的明瓦、“之”字曲廊、漏窗等,形成富有光线变化、明暗对比的空间。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 50 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院落空间丰富:石林小院、五峰仙馆庭院、冠云峰庭院等院落,以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衬托丰富的景观效果,五峰仙馆庭院的狭长见厅山之高耸,石林小院的“院中有院”则突出了立峰之姿态万千,多而不乱,每个小天井皆有主题;冠云峰庭院则以开敞的空间,彰显冠云峰之空灵,前面五峰仙馆庭院、石林小院的较为封闭的空间,恰恰烘托了冠云峰庭院的开敞,是整个游览线路中的高潮所在。

·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框景、对景、漏景手法多变,全园曲廊贯穿,依势曲折,通幽渡壑,园内有蜿蜒高下的长廊 670 余米,漏窗 200 余孔。“之”字曲廊、空廊的应用与小天井的结合非常巧妙。利用空廊、小天井、漏窗、隔扇、洞门等形成富有变化的画面,用框景、对景、漏景等多种手法,来展示奇峰异石、名木佳卉。

3).截然不同的理水手法

·景观与空间对比:利用理水形成不同的景观,西部形成溪流的景观,取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意,暗含了此溪的桃花源意境;中部形成较大的池面,池中设小蓬莱岛,为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之一,以小岛喻神仙,以小池喻大海。也因此形成了强烈的空间对比,中部旷而阔,西部奥而幽。

·疏水若为无尽:中部池山西南角设置水涧,池水仿佛有源头,涧口设对景石矶,以便游人观赏水涧,但尺度略大。涧上结合道路设置石梁,使水涧的景观层次较为丰富。“活泼泼地”水阁下也作凹入处理,仿佛没有尽头。

·浣云沼以小衬大:冠云峰前凿池,名日“浣云沼”。峰印水中,更显秀丽;峰后冠云楼越显高耸。浣云沼的尺度较小,能反射冠云峰的倒影,犹如美人对镜梳妆,此乃镜借之佳例。其水面尺度比较小,以此衬托冠云峰的窈窕与灵秀。

4).富于情感的植物配置

·景以境出,营造意境:“又一村”处营造田园景象,因此,现广植竹、李、桃、杏等农家花木,而“缘溪行”处的溪水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之意,种植了大量的桃花。西部假山、中部假山上茂密的树林,营造了山林意境。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闻木犀香轩”具有浓浓的禅意,即是悟道之意。禅书《五灯会元》中记载北宋黄庭坚学禅不悟,问道于高僧晦堂,晦堂诲之曰:“禅道无德”,但庭坚不得其要。晦堂趁木樨盛开时说:“禅道如同木樨花香,虽不可见,但上下四方无不弥满,所以无隐。”修禅悟道是中国士大夫所追求的高尚行为,而当时的园主盛康也是如此,以“闻木犀香”的典故很好地把自己高洁的志向说了出来。园中大量的以“国色天香”的花中之王的牡丹作为观赏对象,同时比喻了自己高贵的品格。

·独立成景,兼顾季相:古木交柯砖砌花台上的古柏、山茶、天竹,花步小筑的古藤、绿荫轩旁的青枫、曲溪楼旁的枫杨、小蓬莱岛上的紫藤架桥都是独立成景的佳例。

·点缀山石、丰富景观:在小天井内、立峰旁、叠石间、驳岸旁,有植物进行点缀,丰富景观效果,如石林小院中的罗汉松、美人蕉,厅山上的六月雪等,岫云峰上的木香。

第九章 建 筑功能 和流线

内容提要:9 9 建筑功能和流线

公共建筑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因此人流集散的性质、容量、活动方式以及对建筑空间的要求与其他建筑有很大区别

一. . 物质功能

1 1. . 空间的组成

·主要使用空间:类型不同,各自有不同功能要求

·辅助功能:具有相对性

2 2. . 卫生间设计

A.数量:卫生间个数、洁具数量

部分民用建筑厕所设备数量参考指标

建筑

类型

男 小 便

( 人 /

个)

男 大 便

( 人 /

个)

女 大 便

( 人 /

个)

洗 手 盆 或

龙头

(人/个)

男女

比例

备注

旅馆 20 20 12 男女比例按设计要求

宿舍 20 20 15 15 男女比例按实际使用

情况

中 小 40 40 25 100 1:1 小学数量应稍多

火 车

80 80 50 150 2:1

办 公

50 50 30 50~80 3:1~5:

1

影 剧

35 75 50 140 2:1~3:

1

门 诊

50 100 50 150 1:1 总人数按全日门诊人

次计算

幼托 5~10 5~10 2~5 1:1

注:一个小便器折合 0.6m 长小便槽

B.一般要求:

·厕所在建筑物中常处于人流交通线上与走道及楼梯间相联系,应设前室,以前室作为公共交通空间和厕所的缓冲地,并使厕所隐蔽一些

·大量人群使用的厕所,应有良好的天然采光与通风。少数人使用的厕所允许间接采光,但必须有抽风设施

·厕所位置应有利于节省管道,减少立管并靠近室外给排水管道。同层平面中男、女厕所最好并排布置,避免管道分散。多层建筑中应尽可能把厕所布置在上下相对应的位置C.布置要求:

·应设前室,带前室的厕所有利于隐蔽,可以改善通往厕所的走道和过厅的卫生条件。前室的深度应不小于 1. 5~2. 0m。当厕所面积小,不可能布置前室时,应注意门的开启方向,务必使厕所蹲位及小便器处于隐蔽位置,厕所布置形式见下图:

D.通风、气味、采光要求:

·室内宜有自然采光和直接自然通风

E.技术要求:

·上下水的水管长短差别看洁具的布置

F.特殊要求:

·卫生间不宜与一些房间紧挨,如厨房、配电室、办公室等

G.卫生间尺寸:

厕所设备及其组合尺寸

3 3. . 门厅(过厅)

A.门厅是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处作为室内外过渡的空间,也是供建筑物内部各部分联系的交通中心。有些公共建筑中,门厅除了交通职系外,还兼有适应建筑类型特点的其他功能要求。

B.门厅的面积

门厅的面积主要由建筑物的使用性质、规模和建筑质量标准等因素来确定。设计时可参考有关规范中规定的面积定额指标,并结合经济条件和美观等因素来确定。门厅兼有其他功能时.门厅的面积还应根据实际使用要求相应地增加。

C.门厅的布置形式

门厅的布置形式有对称式和不对称式两种,对称式门厅有明确的轴线,一般将门厅和楼梯布置在主要轴线上,走道对称布置于门厅轴线的两侧,有时楼梯也可对称布置两边。

不对称式门厅没有明确的轴线,门厅内的布置比较灵活,楼梯可设一旁,走道可错开布

·防止交叉拥挤,对于兼有其他功能的门厅,应适当安排与分配休息、等侯等其他功能要求的面积,防止堵塞交通。

·门厅应有良好的天然采光,适宜的空间比例关系。

·门厅应注意防雨、防风和防寒等要求,门厅对外出入口处通常应设置雨趋、门廊或门斗等。

·门厅设计应使疏散出入安全,门厅对外出人口的宽度,考虑疏散要求.不应小于通向该门厅的走道、楼梯通行宽度的总和。

4 4. . 导向设计 的主要手法:

·强调均衡中心,分为对称与不对称两种,对称中心靠主轴与次轴两边的视觉趣味进行均衡,而不对称的均衡是通过“杠杆原理”来取得视觉均衡

·突出重点的处理,强调主从关系

·利用高差的变化进行暗示

·在方向转折部位予以按时

·加强构件韵律感,由此产生方向感、运动感

·利用动态线饰

·利用光影变化,包括自然光、人工照明等有指向性的光设计

二. . 功能分区

1. 建筑功能分区的原则:

A.处理好“主”与“辅”的关系

·任何一类公共建筑物都是由主要使用部分和辅助使用部分所组成。在进行空间布局时必须考虑各类空间使用性质的差别,将主要使用空间与辅助使用空间合理地进行分区。一般的规律是:主要使用部分布置在较好的区位,靠近主要入口,保证良好的朝向、采光、通风及景向、环境等等条件,辅助或附属部分则可放在较次要的区位,朝向、采光、通风等条件可能就会差一些,并常设单独的服务入口。

B.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任何一类公共建筑物中的各种使用空间,有的对外性强,直接为公众使用,有的对内性强,主要供内部工作人员使用。在进行空间组合时,必须考虑这种“内”与“外”的功能分区。 一般来讲,对外性强的用房(如观众厅、陈列室、营业厅、讲演厅等)人流大,应该靠近入口或直接进入,使其位置明显,便于直接对外,通常环绕交通枢纽布置;而对内性强的房间(如内部办公、仓库及附属服务用房等)则应尽量布置在比较隐蔽的位置,以避免公共人流穿越而影响内部的工作。

C.处理好 “动”与“静”的分区关系

·公共建筑中一般供学习、工作、休息等主要使用部分希望有较安静的环境,而有的用房在使用中嘈杂喧闹,甚至产生机器噪声,这两部分则要求适当的隔离。这种“闹”与“静”的分区要求在很多类型的公共建筑中都会经常遇到。

D.处理好 “污”与“洁”的分区关系

·公共建筑中某些辅助或附属用房(如厨房、锅炉房、洗衣房等)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气味、烟灰、污物及垃圾,必然要影响主要使用房间,在保证必要联系的条件下,要使二者相互隔离,以免影响主要工作房间。一般应将它们置于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且不在公共人流的主要交通线上。此外,这些房间一般比较零乱,也不宜放在建筑物的主要一面,避免影响建筑物的整洁和美观。

2. 功能分区 的目的:

·任何建筑物是由若干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组成的,功能分区意味着对这些不同的使用空间的整合与概括,功能分区的概念是,将空间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组合、划分。

3. 功能分区的方式:

A.分散分区

·即将功能要求不同的各部分用房分别按一定的区域,布置在几个不同的单幢建筑物中。这种方式可以达到完全分区的目的,但也必然导致联系的不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很好地解决相互联系的问题,常加建走廊相连接。

B.集中水平分区

·将各功能要求不同的各部分用房集中布置在同一幢建筑的不同的平面区域,各组取水平方向的联系或分隔,但要联系方便,平面外形不要搞得太复杂,保证必要的分隔,避免相互影响,一是将主要的、对外性强的、使用频繁的或人流量较大的用房布置在前部,靠近入口的中心地带;而将辅助的对内性强的使用人流少的或要求安静的用房布置在后部或一侧,离入口远一点。也可以利用内院,设置中间带等方式作为分隔的手段。

C.垂直分区

·将功能要求不同的各部分用房集中布置于同一幢建筑的不同层上,以垂直方向进行联系或分隔。但要注意分层布置的合理,注意各层房间数量、面积大小的均衡,以及结构的合理性。并使垂直交通与水平交通组织紧凑方便。分层布置的原则一般是根据使用活动的要求,不同使用对象的特点及空间大小等因素来综合考虑。

4. 功能分区的表达方式:

·气泡图

·表格

·功能分区图

三. . 人流疏散

1 1. . 公共 建筑人流疏散的目的:

·人流疏散分正常与紧急两种情况;正常疏散又可分为连续的(如商店)、集中的(如剧场)和兼有的(如展览馆),而紧急疏散都是集中的。

·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要求通畅,要考虑枢纽处的缓冲地带的设置,必要时可适当分散,以防过度的拥挤。连续性的活动宜将出口与人口分开设置。要按防火规范充分考虑疏散时间,计算通行能力。

2. 公共建筑的人流组织方式:

·平面式

·立体式

·平面立体相结合的方式

3. 分类:

·正常疏散

·紧急疏散

4. 公共建筑中人流疏散组织原则:

A.正常疏散:

·方便、快捷

·顺畅、避免交叉

·路径应考虑心里感受

B.紧急情况下的疏散:

·便捷

·安全

·规范

·心理要素

5. 常用民用建筑疏散规范:

· 民用建筑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其相邻 2 个安全出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5.0m。

·公共建筑内的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内的每个楼层,其安全出口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 2 个。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设一个安全出口或疏散楼梯:

1). 除托儿所、幼儿园外,建筑面积小于等于 200 平米,且人数不超过 50 人的单层公共建筑;

2).除医院、疗养院、老年人建筑及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等外,符合下表规定的 2、3 层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可设置 1 个安全出口的条件

耐火等级 最多层数 每层最大建筑面积(㎡) 人 数

一、二级 3 层 500 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人数之和不超过 100 人

三级 3 层 200 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人数之和不超过 50 人

四级 2 层 200 第二层人数不超过 30 人

·老年人建筑及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宜设置在独立的建筑内。当必须设置在其它民用建筑内时,宜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

·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公共建筑,当设置不少于 2 部疏散楼梯且顶层局部升高部位的层数不超过 2 层、人数之和不超过 50 人、每层建筑面积小于等于 200 ㎡时,该局部高出部位可设置 1 部与下部主体建筑楼梯间直接连通的疏散楼梯,但至少应另外设置 1 个直通主体建筑上人平屋面的安全出口,该上人屋面应符合人员安全疏散要求。

·下列公共建筑的室内疏散楼梯应采用封闭楼梯间(包括首层扩大封闭楼梯间)或室外

疏散楼梯:

1).医院、疗养院的病房楼;

2).旅馆;

3).超过 2 层的商店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

4).设置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且建筑层数超过 2 层的建筑;

5).超过 5 层的其它公共建筑。

· 自动扶梯和电梯不应作为安全疏散设施。

·公共建筑中的客、货电梯宜设置独立的电梯间,不宜直接设置在营业厅、展览厅、多

功能厅等场所内。

·公共建筑和通廊式非住宅类居住建筑中各房间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 2 个,该房间相邻 2 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5.0m。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设置 1 个:

1).房间位于 2 个安全出口之间,且建筑面积小于等于 120m2,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 0.9m;

2). 除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外,房间位于走道尽端,且由房间内任一点到疏散门的直线距离小于等于 15.0m、其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 1.4m;

3).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内建筑面积小于等于 50 ㎡的房间。

·剧院、电影院和礼堂的观众厅,其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 个。每个疏散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应超过 250 人;当容纳人数超过 2000 人时,其超过 2000人的部分,每个疏散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应超过 400 人。

·体育馆的观众厅,其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 2 个,每个疏散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宜超过 400~700 人。

· 居住建筑单元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 650 ㎡,或任一住户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 15m 时,该建筑单元每层安全出口不应少于 2 个。当通廊式非住宅类居住建筑超过下表规定时,安全出口不应少于 2 个。居住建筑的楼梯间设置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通廊式居住建筑当建筑层数超过 2 层时,户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2).其它形式的居住建筑当建筑层数超过 6 层或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 500m2 时,

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当户门或通向疏散走道、楼梯间的门、窗为乙级防火门、窗时,可不设置封闭楼梯间。

3).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宜通至屋顶,通向平屋面的门或窗应向外开启。

4).当住宅中的电梯井与疏散楼梯相邻布置时,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当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时,可不设置封闭楼梯间。当电梯直通住宅楼层下部的汽车库时,应设置电梯候梯厅并采用防火分隔措施。

通廊式非住宅类居住建筑可设置一个安全出口的条件

耐火等级 最多层数 每层最大建筑面积(㎡) 人 数

一、二级 3 层 500 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人数之和不超过 100 人

三级 3 层 200 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人数之和不超过 50 人

四级 2 层 200 第二层人数不超过 30 人

·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安全出口和房间疏散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 2 个。当平面上有 2个或 2 个以上防火分区相邻布置时,每个防火分区可利用防火墙上 1 个通向相邻分区的防火门作为第二安全出口,但必须有 1 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2).使用人数不超过 30 人且建筑面积小于等于 500 ㎡的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其直通室外的金属竖向梯可作为第二安全出口;

3).房间建筑面积小于等于 50 ㎡,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 15 人时,可设置 1 个疏散门;

4).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 个,其中每个厅室或房间的疏散门不应少于 2 个。当其建筑面积小于等于 50 ㎡,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 15 人时,可设置 1 个疏散门;

5).地下商店和设置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地下建筑(室),当地下层数为 3 层及 3 层以上或地下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 10m 时,应设置防烟楼梯间;其它地下商店和设置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地下建筑,应设置封闭楼梯间;

·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应符合表5.3.13的规定;

2). 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非封闭楼梯间的距离,当房间位于两个

楼梯间之间时,应按下表的规定减少 5.0m;当房间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时,应按下表的规定减少 2.0m;

3).楼梯间的首层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或在首层采用扩大封闭楼梯间。当层数不超过 4 层时,可将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设置在离楼梯间小于等于 15.0m 处;4).房间内任一点到该房间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距离,不应大于下表中规定的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至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

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m)

名 称

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疏散门 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

耐火等级 耐火等级

一、二级 三级 四级 一、二级 三级 四级

托儿所、幼儿园 25.0 20.0 — 20.0 15.0 —

医院、疗 517B 院 35.0 30.0 ─ 20.0 15.0 ─

学校 35.0 30.0 — 22.0 20.0 —

其它民用建筑 40.0 35.0 25.0 22.0 20.0 15.0

建筑内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大于 30.0m。

· 注:

1).敞开式外廊建筑的房间疏散门至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可按本表增加 5.0m;

2).建筑物内全部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其安全疏散距离可按本表规定增加25%;

3).房间内任一点到该房间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距离计算:住宅应为最远房间内任一点到户门的距离,跃层式住宅内的户内楼梯的距离可按其梯段总长度的水平投影尺寸计算。

·安全出口、房间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应小于 0.9m,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 1.1m;不超过 6 层的单元式住宅,当疏散楼梯的一边设置栏杆时,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 1.0m。

·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观众厅的疏散门不应设置门槛,其净宽度不应小于 1.4m,且紧靠门口内外各 1.4m 范围内不应设置踏步。

·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影剧院、体育场等)的室外疏散小巷的净宽度不应小于 3.0m,并应直接通向宽敞地带。

· 剧院、电影院、礼堂、体育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疏散门、安全出口的各自总宽度,应根据其通过人数和疏散净宽度指标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观众厅内疏散走道的净宽度应按每 100 人不小于 0.6m 的净宽度计算,且不应小于 1.0m;边走道的净宽度不宜小于 0.8m。在布置疏散走道时,横走道之间的座位排数不宜超过 20 排;纵走道之间的座位数:剧院、电影院、礼堂等,每排不宜超过 22 个;体育馆,每排不宜超过 26 个;前后排座椅的排距不小于 0.9m 时,可增加 1.0 倍,但不得超过 50 个;仅一侧有纵走道时,座位数应减少一半;

2).剧院、电影院、礼堂等场所供观众疏散的所有内门、外门、楼梯和走道的各自总宽度,应按下表的规定计算确定;

3).体育馆供观众疏散的所有内门、外门、楼梯和走道的各自总宽度4).有等场需要的入场门不应作为观众厅的疏散门。

剧院、电影院、礼堂等场所每 100 人所需最小疏散净宽度(m)

观众厅座位数(座) ≤2500 ≤1200

耐火等级 一、二级 三级

疏散部位

门和走道

平坡地面

阶梯地面

0.65

0.75

0.85

1.00

楼 梯 0.75 1.00

体育馆每 100 人所需最小疏散净宽度(m)

观众厅座位数档次(座) 3000~5000 5001~10000 10001~20000

疏散部位

门和

走道

平坡地面 0.43 0.37 0.32

阶梯地面 0.50 0.43 0.37

楼 梯 0.50 0.43 0.37

·注:上表中较大座位数档次按规定计算的疏散总宽度,不应小于相邻较小座位数档次按其最多座位数计算的疏散总宽度。

·学校、商店、办公楼、候车(船)室、民航候机厅、展览厅、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等民用建筑中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按下列规定经计算确定:

1). 每层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每 100 人净宽度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当每层人数不等时,疏散楼梯的总宽度可分层计算,地上建筑中下层楼梯的总宽度应按其上层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地下建筑中上层楼梯的总宽度应按其下层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

2).当人员密集的厅、室以及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时,其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按其通过人数每100 人不小于 1.0m 计算确定;

3). 首层外门的总宽度应按该层或该层以上人数最多的一层人数计算确定,不供楼上人员疏散的外门,可按本层人数计算确定;4).录像厅、放映厅的疏散人数应按该场所的建筑面积 1.0 人/㎡计算确定;其它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疏散人数应按该场所的建筑面积 0.5 人㎡计算确定;

5).商店的疏散人数应按每层营业厅建筑面积乘以面积折算值和疏散人数换算系数计算。地上商店的面积折算值宜为 50%~70%,地下商店的面积折算值不应小于 70%。

疏散人数的换算系数可按下表确定;

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和房间疏散门每 100 人的净宽度(m)

楼 层 位 置

耐 火 等 级

一、二级 三级 四级

地上一、二层 0.65 0.75 1.00

地上三层 0.75 1.00 -

地上四层及四层以上各层 1.00 1.25 -

与地面出入口地面的高差不超过 10m 的地下建筑 0.75 - -

与地面出入口地面的高差超过 10m 的地下建筑 1.00 - -

商店营业厅内的疏散人数换算系数(人/㎡)

楼层位置 地下二层

地下一层、地上第

一、二层

地上第三层

地上第四层及四

层以上各层

换算系数 0.80 0.85 0.77 0.60

·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不宜在窗口、阳台等部位设置金属栅栏,当必须设置时,应有从内部易于开启的装置。窗口、阳台等部位宜设置辅助疏散逃生设施。

四. . 几种常见不同类型建筑的流线组织方式:

1. 交通建筑流线的组织

这类建筑中以火车站(尤其是中、大型车站)最为复杂。它包括普通旅客路线、特殊照顾旅客路线——包括母子、老弱病残、中转旅客路线、贵宾流线,大城市中还有市郊旅客路线。其特点是旅客集中、人流密度大、速度快。因此流线组织应直接顺畅,使进站人流方便进站,具体流线组织图如下:

2 2. . 医院建筑的流线组织

·医院建筑是功能最复杂的一种类型建筑,功能多、流线复杂。这类建筑中一般有门诊病人流线、急诊病人流线、住院病人流线及各种辅助治疗和供应服务流线。医院的流线组织要求路线简捷方便,不同的流线要分开,避免交叉,防止感染。

3. 商业建筑的流线组织

·一般商业建筑(如百货商店、各种超市),主要包括营业厅、库房及办公管理生活福利几个部分。因此也就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流线。即:顾客流线、货物流线及管理与服务人员流线。三者应该分别设置出入口,互不干扰,但又要保证使用上的密切联系。其中顾客流线是主要流线,它的特点是人流持续,比较均匀,有时也相当集中,无统一性的方向,因此流线应当通畅、方便、灵活,避免“瓶颈”现象。

4. 展览建筑 的流线组织

A.流线分类:

·展览建筑一般包括观众参观流线、展品运输流线及内部工作人员流线三种。像上述三种流线一样,三者应互不干扰,分区布置。在这三种流线中,参观流线是最主要的,它是展览建筑突出的功能要求,是决定展览建筑突出的功能要求。

展览建筑参观路线基本上有如下 3 种形式(如下图):

a.环型路线

·优点:各陈列室头尾相接,相互串联,方向单一,路线简单明确,各室顺序连贯,出入口可合一可分开。

·缺点:不够灵活,不能分段使用

·改善方式:但若加外廊,即可连贯也可灵活

b.放射型路线

·优点:各陈列室围绕门厅、休息厅或中央大厅等布置,它们构成一个放射枢纽。这种方式既能组织完整统一的参观路线,又可以分段使用,方便灵活

·缺点:人流易聚集,交通又往返交叉现象

c.混合型路线

·优点:参观路线除了在平面上组织之外,还应考虑立体路线的组织。合适的立体路线的组织,不仅能合理解决参观路线等基本功能问题,更有助于展现展品的思想内容,比单一的水平路线的组织具有更大的思想和艺术表现力。

·流线特点:参观流线要求明确连贯,简捷通畅,自左到右,无往返交叉,同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观众既能依次参观,又可取舍,既能系统全馆开放,又能分段使用。

5 5. . 体育馆的流线组织

·体育馆主要流线分为观众流线、运动员流线、管理服务人员流线及首长贵宾流线及媒体人员流线。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各种流线的组织要避免相互交叉和干扰,并应各自设有出入口,出入口的数目随体育馆规模的大小而异。具体流线组织和总平面布置如下图:

实例:

附录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材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1. 公共建筑的类型:

·医疗建筑,文教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邮电建筑,展览建筑,演出建筑,纪念建筑。

2. 公共建筑与总体环境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延伸,相互惨途,相互补充。

3. 创造室外空间环境考虑两方面问题:

·内在因素:建筑本身的功能、经济以及美观问题

·外在因素:城市规划、周围环境、地段状况等

4. 室外环境空间的组成 部分:

·群体建筑 广场道路 绿化设施 雕塑壁画 建筑小品 灯光造型的艺术效果

5. 环境布局的最 终 目的:

·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面的要求以及精神方面的要求

6. 室外环境的空间与 场所:

·集散广场 活动场所 停车场所

7. 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与环境的关系:

·空间是主要的,环境应与与空间相结合,其最终目的通过考虑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组合做到两者相互依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满足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及精神方面的需要。

8. 公共建筑出入口及区间道路设置举例并说明其处理手法 :

一般公共建筑总平面的出入口应安排在所临的干道上,并与主体建筑出入口有比较方便的联系;有些公共建筑所处的地段并不与干道相临,这时要考虑出入口与附近的干道有比较方便的联系,给人流活动创造通畅的条件;还有一些公共建筑所处的地段,面临几个方面的干道,这就需要对人流的主要来向进行分析,把地段的出入口放在人流较多的部位上,而其他方向应根据需要设置次要的出入口。

9. 公共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包括:

利用环境 改造环境 创造环境.

10. 室外空间的构成,主要依赖于建筑和建筑群体组合

11. 室外空间环境组合的三个基 本经验和看法:

1)从建筑的实用性质出发,着重分析功能关系,并加以合理的分区,运用道路,广场,交

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空间环境的布局联系方便,紧凑合理。

2)在群体建筑造型艺术处理上,需要从性格特征出发,结合周围环境及规划的特点,运用各种形式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创造出完整而又优美的室外环境。

3)运用绿化,雕塑及各种小品等手段,丰富群体建筑的空间环境艺趣,一取得多样统一的室外空间环境效果。

本章其他重点:

1)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平面图及其各种对比效果分析

2)塘沽火车站总体布局分析

3)和平宾馆总体布局分析

4)北京故宫总体布局图及其艺术处理上的三大高潮

5)加拿大多伦多市政厅的总体布局分析

6)巴西巴西利亚三权广场总体布局分析

第二章 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1. 公共建筑的功能问题中核心问题:

功能分区 人流疏散 空间组成 室外环境的联系

2. 公共建筑的功能问题中次要问题:

空间的大小、形状、朝向、供热、通风、日照、采光、照明等。

3. 公共建筑空间的 使 用性 质与 组成类型:

主要使用部分 次要使用部分 交通联系部分

4.一般出入口,通道,过厅,门亭,楼梯,电梯,自动扶梯等称为建筑的 交通联系空间。

5. 公共建筑的交通联系 部分:

水平交通 垂直交通 枢纽交通。

6 .空间组合中的水平交通,按使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下列几种情况:

1)基本属于交通联系的过道、过厅和通廊。如旅馆,办公室等建筑的走道和电影院中的安全通道等;

2)主要作为交通联系空间兼为其他功能服务的过道、过厅或通廊。如医院门诊部的宽形过道,小学校的过道或过厅;

3)各种功能综合使用的过道与厅堂。如展览馆陈列厅等建筑的过道,园林建筑中的廊子。

7. 公共建筑中双面通道中采光不足的 解决办法

一般是依靠走道尽端开窗,或借助于门厅,过厅或楼梯间的光线采光,有时也可以利用走道两侧开敞的空间来改善过道的采光,

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局部采用单面通道,还可以利用走道两侧房间的门或亮子,高窗的措施进行间接采光

8. 设计 时 要注意:

满足疏散最小宽度 满足功能要求

一般在公共建筑中专供通行用的过道,宽度常在 1.5m 以上,例如旅馆;办公建筑要做到1.5~2m 或者更宽些;学校建筑一般为 2~3m,医院门诊部为 3~4m 左右。

9. 空间组合中的垂直交通:

楼梯 电梯 自动扶梯 坡道

10. 楼梯的 主要 形式:

直跑,双跑,三跑,剪刀式,旋转式,曲线式

11. 楼梯设计的要求:

选择好适当的位置和数量 根据功能和防火规定建筑楼梯梯段的最佳坡度为 26°34′,最大坡度不宜超过 38°,楼梯段部位净高≮2.20m,楼梯平台部位净高≮2.00m。

12. 各类楼梯特点:

直跑楼梯:导向性强,指向单一,贯通空间,可布置在人流较大的大厅中表达严肃气氛双跑楼梯:可节省交通空间,使用性强,

三跑楼梯:装饰性强可增加空间的活泼轻松气氛,有趣味性。

13. 坡道的坡度一般为 8%~15%,在人流比较集中的部位,则需要平缓一些,常为 6%~12%。此外,坡道设计还应考虑防滑措施。坡道所占的面积通常为楼梯的四倍,处于经济上的考虑,除非特殊的需要如多层停车场外,一般在室内很少采用。

14. 自动扶梯的坡度较为平缓,通常为 30°左右。单股人流使用的自动扶梯,多采用 810mm的宽度,每小时运送人数约为 5000~6000 人左右,运行的垂直方向升高速度为 28~38m/min。

优点:1)不需要等候。2)没有地坑和顶部机房。3)停电还能使用。

15. 电梯:特点:服务层多,使用方便,效率高。

电梯设计时应该考虑的要求:

1)按防火规定要求,配置辅助性质的安全疏散楼梯。

2)每层电梯出入口前,应考虑有停留等候空间。

3)在 8 层左右的高层公共建筑中,电梯与楼梯几乎起同等重要的作用,

4)在超过 8 层建筑中,电梯就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5)因电梯本身不需要天然条光,所以电梯间的位置可以比较灵活。

16.公共建筑 交通枢纽的设计,主要依据两个方面的要求:

功能方面要求 精神方面要求

17. 功能分区的要点:

当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房间组成比较复杂时,需要把空间按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密切程度按区段加以划分,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和联系方便。

18. 功能分区的首要目的和原理:

满足各功能的相互独立使用 适当的建立联系 便于管理 方便人流的引导

19. 功能分区 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动、静区域要分开 ②有联系的空间相互要建立联系

③有声音干扰的空间应加以隔离 ④有污染的空间要加以隔离

⑤将最好的朝向及位置给予主要功能空间 ⑥对外联系紧密的空间应设置在底层

⑦不同类型的空间要相互分开 ⑧主要功能空间与次要空间布局应便于使

20. 公共建筑的人流聚集与疏散:

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因使用性质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同的人流特点:有的人流集散比较均

匀,有的又比较集中。一般反映在人流组织上,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平面和立体的两种方式。平面疏散适合与较少的人流场所,立体疏散方式适合于较多的人流场所。

平面组织方式:即把不同的流线组织在同一平面的不同区域。

立体组织方式:即把不同的流线组织在不同的层上,以垂直方向把不同流线分开。在某些公共建筑的流线组织中,往往需要运用综合的方式才解决,也就是说,有的活动需要按平面方式进行安排,有的活动则需要按立面方式加以解决。

21. 公共建筑空间组合的人流组织问题实质 :

是人流活动的合理顺序问题。它应是一定的功能要求与关系的体现,同时也是空间组合的重要依据。它在某种意义上,会涉及到建筑空间是否满足使用需求,是否紧凑合理,空间利用是否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人流组织中的顺序关系是极为重要的。

22. 公共建筑中的人流疏散 :

有连续性的(医院,商店,旅馆等)和集中性的(影剧院,会堂,体育馆等)。有的公共建筑的疏散属于两着之间的,兼有连续和集中的特性(展览馆、学校建筑等)。

23. 阶梯教室人流疏散的特点 :

在高等学校中阶梯教室所容纳的人数,小型的为 90-150 人,中型的为 180-270 人,大型的

为 300 人以上。

24. 阶梯教室人流疏散的组织常用基本方法:

出入口合并设置 出入口分开设置。

25. 影剧院,会堂人流疏散的特点:

电影院的人流活动多具有连续性,且各场次中间休息的时间一般较短,所以常要求入场口与散场口分开设置。但是出入口的位置,应密切结合总图的道路系统和室内席位的具体情况妥善安排,使疏散设计达到方便,安全,快捷的要求。在考虑剧院,音乐厅,会堂建筑的疏散时,需要密切注意缓冲地带人流停留时间,切忌各部分之间的疏散时间失调,超过安全疏散的允许范围。

26. 体育建筑人流疏散的特点:

体育馆建筑具有集散大量人流,疏散时间集中的特点,所以在安排人流活动时应设置足够数量的疏散口,以满足安全疏散的要求。

27. 体育建筑常用的布置方式:

1)在观众席内设置横向通道,即在同一标高疏散口之间的联系通道上

2)只设纵向走道方式,即以纵向走道直接通往各个疏散口。

本章其他重点:

1)北京和平宾馆老楼门厅空间效果分析

2)幼儿园功能关系图解

3)普通旅馆功能关系图解

4)一般剧院功能关系图解与流线示意图

5)阶梯教室出入口设置示意图

6)电影院人流疏散与会堂人流疏散示意图

第三章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

1. 公共建筑造型艺术涉及的内容:

基本特点 室内空间 室外体形 民族形式 地域文化 构图技巧 形式美规律 等

2. 多样统一:

即是建筑艺术形式普遍认同的法则,同样也是公共建筑造型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公共建筑是由各种不同使用性质的空间和若干细部组成的,它们形状,大小,色彩,质感等不相同,这些客观存在着的千差万别的因素,是结构建筑形式美多样变化的内在基础。

3. 简述公共建筑艺术形式的特殊性:

建筑艺术不能像其他的艺术形式,它只能通过一定的空间和体形,比例和尺度,色彩和质感等方面构成的艺术形象,表达某些抽象的思想内容,如如庄严肃穆,雄伟壮观,富丽堂皇,清幽典雅,轻松活泼等气氛。

4. 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的最不同点(最大特点):

建筑艺术可提供其他艺术形式没有可供人们使用的空间

5.人们在一定时间内于建筑空间序列中活动,所产生的印象及所所构成的综合艺术效果,因为有了时间因素,常称建筑艺术为 四 个向量的艺术(四维空间<时间>)。

6.形式美规律用于建筑艺术形式的创作中,常称之为 建筑构图原理。如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视觉与失察等构图经验。

7.建筑的空间与实体,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抓住它并认真地去剖析,运用一定的构图技法把它解决好,则是 建筑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核心问题。

8. 建筑的空间与 技术 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1)建筑技术水平对建筑的空间形状是有很大的约束力。

2)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又给空间形式的创新提供各种可能性。

9. 艺术创作中值得深入思考:

1)多样统一应是所有的建筑环境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原则。

2)形式与内容的辨证统一,既是建筑艺术形式创作的普遍法则。也是公共建筑艺术形式美的创作准绳,因而需要正确解决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协调,并善于运用娴熟的艺术技巧和新的技术成就,更好地为创新的建筑艺术形式服务。

3)正确对待传统与革新的问题,善于吸取建筑历史传统优秀的创作经验,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外为中用”,在公共建筑艺术创作中,力求不断创新。

空间形状:(常见的有几何图形和不规整图形)空间的围透划分与序列导向。在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空间所处的

10.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形状:

1)规则的几何形:给人严肃,庄重的气氛和感觉,如古代宫殿和宗教建筑,近现代某些政

治性、纪念性较强的建筑。

2)不规则的自由形:给人开敞,活泼,轻松的感觉,如园林建筑、旅馆以及各种文娱性质的公共建筑。

11. 空间的尺度:

就是人们权衡空间大小、粗细等视觉感觉上的的问题。

12. 空间的尺度 与细部关系 :

1)空间的尺度感表现在参照物体与建筑的内部构件的比例关系上。

2)人们观察空间时,尺度以及和人体相关的细部尺度(如踏步,栏杆等)作为参照物。来衡量空间的体量,以此体会到空间气氛的宏伟粗壮和亲切。

3)细部尺度的设定影响人们对整体空间的感受,如在大的建筑空间中,如果缺乏必要的细部处理,则会使空间尺度产生变小的错觉,甚至使人感到简陋和粗笨。相反,如果细部处理过分细腻,也会因失掉尺度感而产生繁琐的感觉,因此注意尺度的推敲,把握控制与处理。

13. 常见的划分空间的方法:

1)空间组合中界面的围透,是空透还是封闭一些,两者的效果是迥然不同的,需要依据设

计意图而定;

2)室内空间环境的划分,应根据设计的意图,采用如半隔墙,空花墙,博古架,落地罩或家俱组合等方法,以取得空间之间既分又合,隔而不死的效果;

3)在公共建筑空间组合中,还应对人流的导向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14. 对外部体形与室内空间统一的正确理解:

绝不是简单地把室内空间当做内容,把外部体形作为形式去理解,建筑外部体形的艺术形式是一定思想内容的反映,而建筑形式又可反作用于内容。

15 .公共建筑造型设计中取得统一的三种方式:

1)以简单的几何形体取得统一

2)通过共同的协调要素达到统一

3)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16. “韵律”按其形式特点可分为四种类型:

连续的韵律、渐变的韵律、起伏的韵律、交错的韵律:连续的韵律:其构图手法系强调运用一种和几种组成要素使以冷暖和重复出现产生的韵感。

渐变的韵律:此种韵律构图的特点使常将某些组成要素如体量的大小高低色调的冷暖浓淡,质感的粗细轻重等做有规律的增强与减弱,以造成统一和谐的韵律感.起伏的韵律:该手法虽然也是将某些组成部分作有规律的增减变化所形成的韵律感,但是它与渐变的韵律有所不同而是在体形处理中,更加强调某些因素的变化使体形组合或细部处理高低错落。

交错的韵律:系在建筑体形构图中运用各种造型因素,有体量的大小,空间的虚实,细部的梳密等,做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相互穿错的处理形成一种丰富的韵律感。

17. 建筑 构图中比例问题,一般包括两方面问题:

一是建筑整体或它的某个细部本身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二是建筑物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18.在建筑设计构思中,常运用光线的明暗,颜色的冷暖,质地的粗细等 对人的视觉所引起的不同感受,借以增强各种建筑形象的特色气氛。一般来说,暖色调给人们以亲切热烈的气,冷色调则给人以幽静深沉的感受,亮光易突出材料的质感和色彩,并能使光滑材料闪闪发光,使粗糙的材料因造影导致色彩暗淡等。

第四章 公共建筑的技术经济问题分析

1. 公共建筑设计 中常 用的结构形式:

混合结构 框架结构 空间结构.

2. 常用的结构选型:

1)对于一般标准的中小型公共建筑,如中小学校和卫生院等,多选用墙承重结构;

2) 在高层公共建筑中,如宾馆,大型办公楼等,多选择框架或框剪结构体系;

3) 而对于大跨度的公共建筑,如剧院,会堂,体育馆,大型仓库,超级市场等多选择空间结

构体系。

3. 混合结构体系与公共建筑:

混合结构形式以砖或石墙承重及钢筋混凝土梁板系统最为普遍

优 点 : ①取材容易 ②造价不高 ③构造简单 ④使用广泛 ⑤施工方便

缺点: ①不能做灵活的大跨度的空间 ②抗震性能较差 ③要保证墙体的刚度。

进行建筑布局时, 应注意 下列 要求:

1)为了保证墙体有足够的刚度承重墙的布置应做到均匀,交圈,并应符合规范的规定;

2)为了使墙体传力合理,在有高层的建筑中,上下承重墙应尽量对齐,门窗洞口的大小也应

有一定的限制;

3)墙体的厚度和高度,应在合理的允许范围

4. 框架结构体系与公共建筑:

优点:①承重体系与非承重体系统有明确的分工

②分割室内外空间的围护结构和轻质隔断是不承受荷载的

③层高高一些 ④抗震性好 ⑤开窗很随意。

5. 钢筋混 凝 土框架结构体系常选用 6-9m 的柱距结合功能要求与空间处理,排列一定形的

柱网和轻墙,力求做到空间体形的完整性和结构体系的合理性。

6. 悬索结构在公共建筑中的运用:

突出特点:

1)悬索结构的钢索不承受弯矩,可以使钢材耐拉性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能够降低钢材的消耗量;

2)施工时不需要大型的设备和大量的模板,施工期限较短。

7. 悬索结构一般的形式:

单曲悬索 双曲悬索 鞍形悬索。

8. 马鞍形悬索结构优点:

1)在观众厅容量相同的条件下,椭圆形比赛大厅能获得更多的视线较好的席位;

2)在相同的条件下,一般马鞍形悬索结构的技术经济指标优于其他结构形式;

3)马鞍形的屋盖形式,使观众厅的空间利用较为合理,有利于音质和空调的处理;

4)马鞍形的悬索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抗风和抗震性能较好,并有利于排除雨水。

9. 空间薄壁结构(壳体结构)在公共建筑的运用:

突出特点:

1)壳体结构的刚度,取决于它的合理形状,而不像其他结构形式需要加大结构断面,所以材料消耗量底。

2)厚度可以做的很薄。

3)壳体结构本身具有骨架和屋盖的双作用,而不像其它结构形式,只起骨架作用。

10. 空间网架结构在公共建筑中的运用:

特点:①消耗的钢材量较少 ②用于大跨度公共建筑,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 ③空间平板网架具有较大的刚度。

11. 建筑设备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电器照明、通讯线路、闭路电视、网络系统、

自动喷淋以及煤气管网等。

12. 采暖:

1) 热 水 采 暖:温度低,安全热惰性大,保温稳定,适用于医院,幼儿园或旅馆等类型公共建筑

2) 蒸汽采暖:温度高,安全热散量大,室温不稳定适用于学校,会堂,影剧院等其他类型:地板辐射采暖,带型辐射采暖以及热风采暖等

13. 空气调节:温度(22℃-26℃)湿度(40%-65%)

集中空调系统:

优点:具有服务面大,设备固定,机房集中,管理方便,风速较低和容易消声。

缺点:机房大,风道粗,层高大等弊端,对高层建筑颇为不利。

高速诱导系统:

优点:送风量较少,风道端面也不大,并能省掉回风管道。

缺点:风速偏高,产生的噪声偏大,因而需要采取有效的消声措施。

风机盘管系统:

优点:各个单独空间可自行调节保温,不用时也局部 关闭风机等。

14. 人工照明应满足 下列 要求:

1)保证舒适而又科学的照度;

2)适宜的亮度分布和防止泫光的产生;

3)选择优美的灯具形式和创造一定的灯光环境的艺术效果。

15. 人工照明分类:

照度分布:一般照明 局部照明 混合照明

受光情况:直接照明 半直接照明 间接照明 漫射照明

16. 解决眩光问题主要途径:

1)加大灯具保护角,控制光源不外露(光源与人眼处于 0~30°时眩光最强烈);

2)还可以采取提高光源的悬挂高度,选用间接照明或浸射照明等减弱眩光的措施

17. 评价建筑设计是否经济应考虑的方面:

建筑用地 建筑面积 建筑体积 建筑材料 结构形式 设备类型 装修构造 维修管理。

18. 常用面积系数:

有效面积系数=有效面积/建筑面积

使用面积系数=使用面积/建筑面积

结构面积系数=结构面积/建筑面积

有效面积:建筑平面中可供使用的面积

使用面积: 有效面积减去交通面积

结构面积: 建筑平面中结构所占的面积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衡量环境好坏的标准

19. 城市规划部门提出的若干用地定额:

小学生每个学生为 15—30 ㎡,中学生为 20–35 ㎡,400 床以上的医院,每张病床为 90-100 ㎡

20. 基地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交通便利、城市公共设施比较完备、具有适当的发展余地。

2)不应选在有害气体和烟尘影响较大的区域内,与噪声源及贮存、易燃、易爆物场所的相关距离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

3)场地干燥,排水通畅,通风良好。

第五章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综合分析

1. 公共建筑设计按不同的组合方式可分为:

分隔性的空间组合 连续性的空间组合 观演性的空间组合 高层性的空间组合 综合性的空间组合

2. 分隔性空间组合(常称之为“走道式”的建筑布局):

分类: 内廊式 优点:走道所占的面积相对较小,一般比外廊式布局经济;

缺点:这种布局的房间朝向有一般欠佳,且容易造成走道采光不足;

外廊式 优点:几乎所有房间可以争取到良好的朝向,通风与采光;

缺点:容易造成交通走道过长,辅助面积过大,建筑进深过小等缺点。

3. 连续性的空间组合

: 五种基本形式: 串联的空间组合形式 放射的空间组合形式 串联兼通道的空间组合形式 放射兼串联的空间组合 综合大厅的空间组合形式

4. 体育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是除应保证体育运动的基本要求之外,还应保证观众席有良好的视线与音质条件, 影剧院、会堂建筑空间组合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观众厅、舞台、休息厅及门厅之间的关系。

5. 高层性的空间组合

高层建筑分类:

板式:指高层部分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体形像板块状

特点:容易争取自然的通风与采光不利于抵抗水平推力。

塔式:平面形状有正方形、三角形、 “Y”字形、“T”字形和圆形等。

塔式高层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将主要的使用空间布置在外围,而将垂直交通空间、盥洗厕所、设备管道、附属用房等集中布置在中心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