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卷考试,然后打印出来“一本书”。
公建原理
二、公共建筑的特征性质
- 建筑具有艺术审美特性
(与其它艺术品异同: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建筑能跨越时代,沉淀出某个时代的艺术特色,因此有人把建筑称之为“凝固的音乐”和“立体的历史教科书”。
1.真实的:现实存在的,历时性,局限性。
2.形象(图象)的:同时性,完整性(信息量大、多、
自身形态、局部与整体、周围环境等)
3.意向的:语言、文字
三者+使用者的理想、公共的态度和价值综合规则、自然、社会、文化以及人类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中各种有意义的事件=较为完整意义的建筑来源。
小结与问题:
建筑是什么?
(一)各种观点:
经济、适用、美观
工程技术十人文艺术
工程技术十真善美(罗小末)
足迹、空间、雕塑(菲力普·约翰逊)
功能、结构、象征(丹下健三)
(二)、以人的需求为主线
空间为主角(生活、源泉)
形式为语言
技术为支撑
文化为内涵
环境为依托
公共建筑的设计工作主要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
- 总体规划布局
- 环境背景特色
- 功能关系分析
- 体形空间组合
- 结构形式选择
- 造型艺术创作
- 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于确立正确的创作思想和方法,恰当地处理好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等方面之间的关系,这是是做好公共建筑设计的基础。同时,还需要考虑地区特点、自然条件、环境特色、民族传统、审美观点、规划要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公共建筑设计的过程,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全面而又统一地解决矛盾的结果。
- 第二节 功能的涵义
- 一、基本功能:
- 特点:以“行为单元”为衡量尺度,
- 注重基本的空间尺寸。
- 二、情感功能:
- 以“感觉”或“情感”为尺度,即具体的功能,它和
- 环境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注重微观的、特别是
- 个性化的具体体验,从而拓宽了功能的领域,
- 使抽象化的功能注入了丰富的情感,从而变得富
- 有人情味并显得饱满起来。
- 三、典型功能 :
- 功能的高度概括化化、哲理化
- 四、功能要素:
- 基本间、辅助部分 、交通部分
- (一)合适的大小和形状;(二)良好朝向
- (三)利用率高; (四)开间、进深和层高
- 第三节 空间的涵义
- 1. “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均质空间/非均质空间
- 物理空间(均质空间)
- 特点:尺寸、形状、体积、材质、颜色……
- 心理空间(非均质空间)
- 特点:形式、尺度、体量、质感、力度、方向、方位、光影、比例、节奏、韵律……
- 2. 空间并非“空”间,而是指人能活动于其间的由具体的
- 构件围隔而成的内外环境。
- 3. 舒尔兹将空间分为“存在空间”和“建筑空间”——
- 前者指的是“心理空间”,后者指的是“场所空间”;
- 理想上:“存在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应保持结构的同型关系。
- 第三章、公共建筑设计中的若干概念及辩证关系
- 1、正确理解“建筑”的含义
- a、 什么是建筑?
- 建筑贯穿着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其涵盖的内容非常的广泛。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把建筑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这种空间环境在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的基础上,还应满足人们精神感受上的要求。
- 在建筑学界古往今来流派众多,风格迥异,但对这个问题却有着基本相同的认识:
- 建筑最原始的、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筑的空间性。
- 3、建筑与功能的关系
- 在建筑中,功能一般表现为建筑的内容,而空间则体现为建筑的形式,因此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可以用哲学上“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原理来加以解释,一方面功能决定着空间的形式,另一方面,空间的形式又对功能具有反作用。
- 公共建筑功能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为:
- a、功能分区
- b、人流疏散
- c、空间组成
- d、室内外环境的关系
- 第四章、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 建筑艺术不象其它艺术形式那样直接,而是蕴涵于整个空间与环境中,空间的艺术感染力由建筑环境的总体构成来传递。
- 建筑空间可以看作是受功能要求制约的实用空间和受审美要求制约的视觉空间的综合体。
- 建筑美是建筑的审美属性与人的审美需要契合而
- 生的一种价值。建筑美以建筑造型、建筑意境、
- 建筑环境为载体。结合建筑审美活动的历时性特
- 征,可将建筑美的表现形态分为建筑造型美、建
- 筑意境美和建筑环境美。
- 建筑的造型美建筑的外观形式和造型风格,作为审美对象,引发人这一审美主体进入广阔无垠的审美想象中,经过情感体验,获得美感享受。
- 建筑单体: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哥特式教堂,古根海姆美术馆,中国国家大剧院,奥运会主会场
- 建筑群组:北京故宫建筑群,西藏布达拉宫建筑群
- 建筑的意境美意境是中国艺术和美学所独有的一个范畴。
- 建筑审美活动的重点和中心就在于对“建筑意”的审美体悟,对建筑所传达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的体察和观照。
- 比较:诗意 画意 建筑意
- 南京中山陵规划意象 苏州园林 岭南园林
深圳华夏艺术中心 振成楼祠堂题对
- 建筑的环境美建筑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核心。
- 人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对人的物质价值:人生于环境,长于环境
环境对人审美价值:寄情于环境,畅神于环境
- 建筑环境: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
宏观环境 中观环境 微观环境
环境理想 环境模式 环境意向
我们通常将符合功能要求的空间称之为适用空间,将符合审美要求的空间称之为视觉空间,将符合材料性能和力学规律的空间称之为结构空间。三者由于形成的根据不同,各自受到的条件制约和所遵循的法则也不同,但在建筑中它们是合而为一的。我们从事建筑设计就是要将三者统一为一个整体。
根据酒店规模,国际上通常按客房数量
划分为:
大型酒店,600间以上标准客房
中型酒店,300~600间标准客房
小型酒店,300间以下标准客房
公共建筑设计第一讲
建筑的本体逻辑是对建造的关注:
- 支撑、维护、分隔;
- 尺度、材料、色彩;
空间序列
建筑设计研究的主要问题
- 基地与建筑的关系
- 人与空间的关系
- 建造与形式的关系(这些要在网上查找,展开了解)
- 环境和场地要素:基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特点、城市空间体系、城市交通组织、景观要素、周边建筑特点……
- 功能要素:建筑自身的功能解读(小到街区,大到城市甚至国家)、内部功能的运行机制、组织方式、动静分区、公共性与私密性分区、流线组织……
- 人的要素:狭义的使用者和广义的使用者,需求、行为习惯、心理特点……
- 技术要素:技术水平、施工条件、材料、工期……
- 文化要素: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时代特点、人文景观……
当前建筑学界主要的研究和实践方向
- 历史研究与传承
- 环境行为心理的研究与实践
- 都市空间的研究与实践
- 空间与形体的研究与实践
- 建造逻辑的研究与实践
- 生态等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公共建筑设计体系
- 空间模式(院落空间、流动空间、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
(空间原型 空间布局 空间结构 形体与空间-以建筑围合空间,并且将其丰富性和层次性扩展,参与空间建构过程中)
- 功能体系
- 公共空间体系和交通体系(水平交通、垂直交通、作为空间架构的交通……)
- 景观体系(场地)
(A 铺装形式 材料组合 高差变化 形的打破 线型强调
B 花台 喷泉 隔墙 雕塑 标志 花架 廊 亭)
- 表皮系统
- 不同体系的叠加
要是想找一个方案深入论述,找到“公共建筑设计第一讲”有个分析很详细的博物馆,不知道没有有建起来
观演建筑
观演建筑的主要功能•功能组成–观众厅–舞台(主舞台、侧台、后舞台)–后台–前厅
•观众厅宽度一般不大于观众厅长度。
•因而,观众厅的总面积一般不超过1000平方米。
•池座部分大约能容纳1000座,大型观众厅多采用增加楼座的方式增加座位数。
•观众厅并非越大越好。
•楼座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观演建筑的特点
•舞台
–观演建筑中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
–决定了观演建筑的档次和质量
–众多设备及专业公司配合
•声、光、电
•舞台设备(升降、旋转、推拉、吊杆等)
–中大型观演建筑舞台部分尺度会超过观众厅尺度
观演建筑的特点
•后台
–观众不易到达的部分
–演出人员的工作区域
–候场、排练、道具、化妆、设备等
–多个出入口
观演建筑的特点
•前厅
–观众最先到达的场所
–提供休息和交流的场所
–最容易展示出来的空间
•视线计算与观众厅标高
–视线升高按0.12米取值。
楼座与池座应分别布置出口。楼座至少有两个独立的出口,不足50 座时可设一个出口。楼座不应穿越池座疏散。
•坡度:室内部分不应大于1:8,室外部分不应大于1:10,并应加防滑措施。为残疾人设置的通道坡度不应大于1:12。
•观众厅出口门、疏散外门及后台疏散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设双扇门,净宽不小于1.40m,向疏散方向开启;
2 紧靠门不应设门槛,设置踏步应在1.40m 以外;
3 严禁用推拉门、卷帘门、转门、折叠门、铁栅门;
4 宜采用自动门闩,门洞上方应设疏散指示标志
•疏散距离:
–每个防火分区不少于2个安全出口。
–观众厅内任一点到最近安全出口距离不大于30米。
空间公共性探析
第一部分 中西方空间公共性历史比较研究
中国公共性空间的萌芽—大房子
- 氏族首领以及老弱病残的居所
- 氏族会议的场所
- 与广场共同构成聚落的中心
古希腊广场的遗址—Agora
- 古希腊广场乃至西方广场的雏形
- 是商业和城市的中心
- 包容集市交易、集会、演说等多种功能
- 四周围合有市政厅、教堂、图书馆、市场等建筑
- 是一个复合多元化的城市中心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特征及其内涵
-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之 墙
防御性 排斥性 墙的出现打断了空间的连续性 封闭特征显著
-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之 院落
?半公共空间
?庭院只是必要之 ““空””
?四合院庭院空间具有一定公共性特征
?庭院的存在更大意义是为了宣示 “我们的””和“你们的””之间的分野
?自成 ““小宇宙””,封闭,性较强——家国同构
- 中国传统建筑特征之 型制与秩序
城市型制化1.选址、方位与格局的考究2.规模与尺度的考究
等级尊卑1.空间肌理的对比2.空间大小的对比3.色彩、装饰等对比
- 中国传统内敛的艺术特征
中庸之道 “心内的风景””与““桃花源”” ““庭院深深深几许””
重感悟、重内涵 强调深度、围合和理性的包容
小结:
家国同构与礼制秩序决定了建筑具有类似的同构性
偏好克制的内部空间,公共活动少
强调空间深度和围合
封闭性是维持传统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志的有利工具
西方传统建筑空间的特征及内涵
- 西方具有公共性的传统
崇尚公共生活 超家族的集团关系————““集团生活的西方人””
宗教的出现进一步打破了家族纽带 注重交易和娱乐
- 西方多元与开放性的传统
松散的城邦制 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观
缘法而治 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注重市民的参与
- 西方追求个性与超越的传统
物我两分,人与自然的对立,征服自然的要求
向前的要求——勇于开拓进取
艺术注重写实
小 结
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和国家制度
交流和公共活动的重要性
西方空间强调浅度(正面性)、开敞、展示和理论的传播
开放性和公共性是大多数历史阶段城市和建筑的形态主题,城市和建筑意向在开放性和封闭之间摇摆
第二部分 现代空间公共性研究
- 现代公共性的基础
文化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的精神
民主政治,开放社会的形成
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
展示或交流的需求
- 何谓公共性
定义:是人们之间公共生活的本质属性,它表现为公开环境中、在具有差异性视点的评判下形成一种共同认识,进而巩固一种维系他们之间共同存在的意识的过程。
表面
共同的、集体的、共享的经验
所有权不属于私人
实质
对每个人的需要都能真切地得到反应
拥有政治民主的权力
历史建构的社会关系(批判性的公共言论、国家管理、共同体与团体的自治空间)
- 空间公共性的三个层面
公开的状态:消除边界,缩小差距,可达性与易达性,降低准入标准
差异性的存在:不同行为、不同人群的聚集以及个人的独特性
交流与影响:空间公共性的实质
- 空间公共性的机制
- 目的导向机制的公共空间具有的特点
完整性、自明性
不平等的单向度关系——不容质疑,不容改变
具有占统治地位的空间主体
空间主体的象征意味强烈
追求图案化、形式化
个人感受拘谨、不自由
- 共识导向机制的公共空间具有的特点
可体验、场所感
模糊性、随意性
平等的双向互动关系
整体的空间意味
城市的有机空间,生长的空间
个人感受轻松、自由、不刻板
- 现代空间公共性趋势
由目的导向转向共识导向
由展示和规训转向交流和影响
第三部分 空间公共性的设计原则及规律
- 设计指导思想
由单一决定性空间转向复合多义性空间
系统理论、非线形理论及复杂学科的影响
规划与建筑学界的多元论思潮(由雅典宪章转向马丘比丘宪章)
整体设计理论与复合化设计思想
决定性的社会活动场地转变为可能性的社会活动场地
减法空间的整体性和均衡感,加法空间的人性化和亲切感
由积极空间取代消极空间(关注尺度和空间比例)
自然、有机、复合的空间形式
- 指导思想的解释
从内向外为主(加法空间与可能性空间路向)
在城市尺度、城市关系上必须有外部秩序参与,在整体性上有所限制
外部设定有一定范围,否则就变成消极空间
多样性、复合性是基本要求
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内追求积极空间(发散但仍有秩序——古希腊空间为典范)
- 空间公共性的特征
共同参与
以人为本,尊重广泛的选择
开放性
公开的状态(视觉)
行为的开放(行为)
开放的意象(心理)
多元化与包容性
差异性的存在,民主与宽容的精神
适应性
可以调整和改变,寻求最佳化与稳定点
结构层次的压缩
简化层级和节点,直接与外界的联系
- 空间公共性的设计原则
公共开放性原则
共同参与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人性化原则 ——满足人的舒适性(生理)与愉悦性(心理)要求
模糊原则(混沌)
等同性设计原则(客观 公平)
适度设计原则
- 公共性原则
拉近距离,柔化边界
通透化
边界场所化
选址(隐蔽策略批判)
差异性存在与增进交流
个性化体验
差异感与空间形式
交流的机制
- 等同性设计
等同性是为了创造一个公共客观的环境,避免空间等级的出现
空间公共性要求保持不同主体之间身份的平等,并借助空间线索让人们感受到这种平等
1.1.消除色彩和质感差别
2.2.消除位置、高度和体量的差异
3.3.视线设计————视线的选择权以及视线设计的对称性
4.4.流线设计————打破流线的等级和分类;漫游
增加透明性
- 适度设计原则
利用空间尺度、建筑体量、空间收放关系等自然获得空间的意义,而尽量减少附加的限制。摒弃图案化、形式化的设计原则 ——多不一定好。
- 具体手法
外部空间网络化空间组织
功能的混合及多样性
场所化的外部空间
临界面处理(少设置阻碍 便利的连接方式 增大接触面
常用设计方法:灰空间/临界面的延伸/空间标志)
内部空间公共性
- 公民建筑
自下而上的建设
建筑过程的开放性
关注弱势群体
可以承担和实现的建筑
公共性
博物馆设计
一、博物馆建筑的特点
•功能组成的多元化
–展厅部分——常规展厅、特殊展厅、临时展厅
–库房部分
–研究部分
–宣教部分
–公共服务
–办公
–设备及辅助
一、博物馆建筑的特点
•一条主导性的参展流线(水平或垂直)
–将主要建筑空间串接起来
–目的性强
–展示空间
–流线的趣味——从外部空间到内部空间的系统
二、博物馆建筑设计趋势
•交流与体验
–创作者、展品、参观者和场所形成的某种关系
–双向交流和传递的框架
–展陈过程中的参与性、体验式、互动的需求
–从单纯的展览空间到环境空间和行为空间
1、住宅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如何联系?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背景下:
- 人的居住需求的不同层次和阶段(住宅设计要跟随人的居住需求)
- 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与住宅建设的关联(经济快速发展、缓慢增长、停滞和倒退…。住宅设计要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而采取合理的建设标准和设计手段。)
- 住宅设计应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融合技术和文化的先进因素,并适度超前。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需求,如节能。)
2、达到高水平的住宅设计创新的主要难点有那些?
- 对人的居住需求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并以住宅设计的手段(空间、造型和环境)满足居住需求。
- 住宅设计与技术和文化的先进因素的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审美潮流和趋势,城市文化的演进,历史文化的再生和更新)
- 把握理性和感性的平衡点(有价值的感性是以全面的理性为基础的一种“升华”)
3、如何思考住宅的造型风格的选择和取舍?
- 主要客户群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倾向
- 城市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
- 用建筑的语言创造新的城市文化的构成因子
4、住宅与公共建筑在设计的基础性质上有哪些差别?
- 人对于这两类建筑的归属认同上的差别
- 在使用性质上的差别。(公建——社会人的场所。住宅——个体的人、自然人的自我场所。较多地反映在空间的私密性和开放性方面的差别。)
- 在尺度(形体和空间)和交通(人流数量和路线)等方面的差别
5、如何通过对中国城市住宅价格的波动来分析我国城市住宅建设的发展规律?
- 刚性需求——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居住需求。
- 投资需求——被作为资本保值增值的载体和工具。应处于良性可控的范围。
- 从长期和总体来看,是一条上升的波浪线。(波浪线的波幅和浪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基本同步的)
6、现阶段我国住宅建设发展的主要趋势有哪些?
- 节能环保——中国下一阶段的发展对住宅建设的战略要求。
- 以人为本——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人的需求,为人的物质和精
神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
- 与时俱进——结合技术和文化的先进因素,提升住宅建设的质量
7、台阶式住宅在设计和使用上有哪些主要特点?
- 造型上具有很好的观赏性(使住户单元具有一定的“个性”或“非同质性”或“可识别性”
- 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住宅的封闭性(加强了人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丰富了住户的生活方式)
- 在设计上难度较大、造价较高(如上下层结构、管线处理、退级造成的“灰空间”和“黑空间”的利用以及台阶式住宅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等。)
8、现阶段节能住宅主要采用哪些措施?
- 住宅墙体的节能,减小墙体的导热性。(如利用墙体填充材料形成空气夹层,对窗进行隔热(保温)处理,开发新型墙体材料以及墙体垂直绿化。)
- 住宅屋顶的节能,减小顶板的导热性。(改善现有的构造技、采用蓄水屋面、种植屋面。)
- 室内通风的作用,在室外条件适宜时改善室内居住条件。
- 降低室外地面的蓄热辐射的作用。
9、多、高层住宅造型在设计方法上主要有哪些特点?
- 体量原则——建筑的体量往往决定造型的大效果,建筑体形的组合与拆分是住宅造型的第一步。
- 利用剖面的变化来丰富造型(如:“加”、“减”、“错位”、“退级”、“悬挑”、“斜面”、“错层”、“挖洞”…。)
- 建筑立面的处理主要追求抽象性的构成美。具体手法有:
建筑顶部处理:加框架、加强檐口处理、顶部轮廓线变化、斜面处理、跌级与高差、强化局部构件。
建筑中部处理:表达同质性,形成韵律和质感(平面-材料质感和建筑的立体质感。)
建筑底部处理:宜于“精致”化处理,如底层架空。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1、多、高层住宅的总平面类型
A.——点式多层住宅
B.——条式多层住宅
C.——组合式多层住宅(平面和立体组合)
2、多、高层住宅的平面类型
A.——梯间式
多层中一梯两户、一梯四户较为常见。高层中一梯四户、一梯八户较为常见。
● 常见平面形式:“蝶式”、“蛙式”、“风车式”、“十字型”、“鞍式”、“T型”、“V型”、“Y型”等。
4、多、高层住宅平面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2)节约公共交通面积与改善公共交通条件的协调
改善公共交通条件是“质量阶段”现代城市住宅所重视的问题,如入口门厅、电梯厅、入户门口等均不宜处理成过于局促和拥挤。这也是居住条件提高的延伸,也涉及到住宅形象、住户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但在此要求下如何提高公共面积的效率,是设计中需思考的问题。
(3)理解朝向的相对性,处理好视野与日照、通风的关系
在“质量阶段”,建筑朝向已不是绝对地以日照、通风为主要因素来确定,住户的视野条件也同时成为建筑朝向的重要因素,这与追求“精神功能”有关,也与“常住”或“非常住”的居住前提有关,也与住宅建筑设备(空调、抽油烟机、干衣机、热水器、取暖设备等)的普及化等因素有关。
在住宅外部环境优越(特别是具有缺稀性自然景观资源的情况下),住宅的朝向往往以充分利用自然景观为首要因素来确定。
按照一般性的规律:
自然朝向:东南>南>西南>东>东北>北>西北>西
景观朝向:优质自然景观>朝向>区内景观
(4)注重节约用地,充分发挥建设用地的效能
在提高居住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地、聪明地节约用地,是为居住者、开发商获得最大利益的重要手段。“该松的地方松,该密的地方密”反映了居住者利益和开发商利益的辩证关系:居住者觉得他的利益获得了最大的实现,才会使开发商的最大利益得以实现。反过来,设计者和开发商只有聪明地采用了对用地利用的最佳方案之一,才能在各个方面更好地满足居住者的利益的实现。
在建筑单体对节约用地的作用方面,主要有2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合理地减小面宽,加大进深”,另一方面是使住宅具有灵活拼接的可能性。
(5)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 室内设计与住宅设计的结合
● 研究共性较强的平面类型,并合理布置梁柱、“固定单元”,使之具有可灵活变化的可能性。(一种土建平面,可以由开发商装修成几种不同的、个性色彩浓厚的“样板房”)
B.台阶式住宅的特点
其最大的优势主要有2个方面:
一是其造型通常极具观赏性,即使是在造型上也可以使住户单元具有一定的“个性”或“非同质性”或“可识别性”,住宅造型与住户有一定程度的“对话”。
二是台阶式住宅在更大程度上打破了住宅的封闭性,使得住户可以安全、方便地进出室内外,加强了人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丰富了住户的生活方式。在使用面积(影响到使用的频率和效果)、空间的封闭程度(二维视野和三维视野)等方面的条件上,露天平台与阳台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在其中人的活动内容及感受也是差异很大的。
C.台阶式住宅设计上的几个“难点”
● 上下层结构、管线处理——因为要退级、悬挑等空间效果,造成结构特别是管线处理困难。
● 对于高层住宅来说,垂直交通往往需要水平交通的辅助,需要处理诸如结构、安全性、对住户的干扰等问题。
● 退级造成的“灰空间”和“黑空间”的利用问题,往往处理成为停车和“共享空间”,如何充分利用,更好地、富有想像力地处理这些空间,对建筑师也是具有挑战性的地方。
●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台阶式住宅因其独特的造型“个性”,如果处理得不好,往往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排他”或是对立现象。所以台阶式住宅一般出现在新区、较空旷、或是坡地的地方。
具象建筑不像建筑,或者说得严重一点儿,它们根本就不是建筑,只是一种特殊的雕塑。
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具象建筑的设计如果不是出自建筑师对形式、功能、环境联系甚至社会、哲学的独立思考,而仅仅沦落成一种模拟,那就是设计的失败。
被评价为:“对愚蠢的资本意志的无限妥协 ”
第四部分 城市住宅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节能——现代城市住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1、住宅节能的重要性
● 中国住宅建筑的能耗高于发达国家2-3倍,在住宅能耗方面,德、日以及北欧国家较为先进。
● 国外有专家推算,如果中国和印度达到目前日本的生活水平,将会耗尽世界上所有的现有已发现的非核能源。
●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则有可能是在城市住区中应用节能﹑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主要对象。
● 节能﹑降低维护成本(中水系统等)﹑充分利用可再生的天然资源(太阳能、沼气等)等方面,从国家的战略意义上具有重要价值。
● 在“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形成量化的“硬指标”。
1、中国现阶段推行住宅节能的主要障碍
● 城市住宅的节能,尚未产生重要的 “用户经济效应”
从购买者的角度,节能只对部分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非能源短缺时代,更多的人关注的是健康和舒适。就象绿色食品一样,人们对“绿色居住环境”主要关注的是,在居住环境对居住者的身心健康方面的良性作用。
● 技术研究、技术政策尚有待发展进步
我国的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在世界上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尤其是可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国情的,可推广普及的应用节能技术。
另一方面,我国的节能技术政策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 政府强制推行力度不够
从目前情况来看,达到我国现有的节能要求,会使住宅的建造成本增加15%或以上。从利益的角度,开发商等利益群体,是不会自动自觉地响应国家的有关政策和目标的。
目前政府对住宅节能的推行不力,主要反映在建筑验收环节未实行强制手段。
节能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具有政策(“压”)和市场机制(“诱”)的双重背景。其技术应用的出发点应该是低成本和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以此达到其较高的社会应用价值,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住宅节能技术的几个方面:
一、住宅墙体的节能——减少室外热(冷)空气对室内气温的影响,减小墙体的导热性。
1. 利用墙体填充材料形成空气夹层(密闭气泡或可流动热量交换气体层)。
2. 合理减少开窗面积,或对住户的窗进行隔热(保温)处理。(今年开始,政府要求对住宅进行节能验算)。
3. 研究开发新型墙体材料或产品,既可利用废弃材料,又可提高墙体的节能性能。
4. 垂直绿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二、住宅屋顶的节能——减小顶板的导热性。
只对顶层住户有作用,但受到太阳的直接辐射的影响较大,必须处理,否则难以使用。
利用和改善现有的构造技术(各种隔热层)
蓄水屋面、种植屋面。(增加造价和维护成本,因顶层天台不是私有,同时也没有形成住户共有的活动场所,所以未能普及。)
三、室内通风的作用——在室外条件适宜时改善室内居住条件。
“动态通风”—夏季室外气温降低时,利用通风带走室内的热量,并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静态通风”—利用“冷源”(庭院、天井等)形成不同温度的空气对流。
四、室外地面——降低其蓄热辐射的作用(在炎热地区),增加其含水率,利用水的蒸发降低其热环境的温度。
“零能耗”建筑是通过优化的建筑节能设计、采用先进的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使建筑物的建筑能耗降低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再采用可再生能源补充剩余所需能量,以实现建筑物采暖空调不使用常规能源即“零能耗”的目标。
为实现“零(低)能耗”建筑的目标,独立住宅和生态公寓建设中主要集成了以下节能技术措施。
- 超低能耗围护结构
- 智能遮阳
- 地源热泵空调
- 太阳能
- 风力发电系统
- 相变储能材料
- 节水综合技术
- 中央吸尘和垃圾真空分类收集
- 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 通风隔声窗
1)雨水利用
2)废水利用
3)节水措施
1)零采暖技术
2)利用废木头发电并制造热水
3)交通策略
步行优先政策 自行车策略 电动车策略 互享车辆体系
4)安装低能耗灯具和节能设备
5)太阳能光电板的利用
6)以风为动力的自然通风管道——风帽。
- 趋势二:住宅建设与现代科技、生产方式的结合信息、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逐步走入家庭,主要是随着家庭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而不会一步到位式的实现。
- 建筑技术的结合——住宅产业化
——我国将逐步提高住宅产业化的水平,这涉及到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比如产业化的提高,从某一角度意味着大量建筑农民工的失业)。可能会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其社会市场的动力原理是:当人工的费用大于产业化的成本时,住宅的产业化就会普遍的实现。
4、居住建筑有哪些类型?
● 居住建筑的地域分类
——乡村住宅(来源于原始的人类聚集点,是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
——城市住宅(社会分工是城市的形成发展的根本因素,随着社会分工 的不断加深,人类文明越来越超越于动物世界。)
——比较:——由于在乡村与城市,人的生活在生产和活动性质上有较大的不同,两者在需求、建设方式和社会性等方面差异较大。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住宅是乡村住宅的升级。
● 建筑层数分类
低层住宅——1~3层。
多层住宅——3~6层。
高层住宅(带电梯)——6层以上
——小高层(至少带一部电梯):7~11(12)层。
—— 高层1(至少带两部电梯):12~18层(50米以下)。
—— 高层2(消防升级为一类、结构):18~33层(100米以下)。
—— 高层3(超高层,罕见):>100米。
居住条件的“升级”归纳为四个层次:
“住”——居住基本功能(包括配套、交通等)
“看”——居住物质环境的美化(室内和室外)
“动”——生活质量的提高(休闲、健康、交往)
“感”——居住的最高境界,精神世界的陶醉。
2、我国城市住宅建设及房地产发展阶段的回顾
第一阶段:1949——1980。
性质:——低增长的“量”的阶段
第二阶段:1980——1990年:
性质:——高增长的“量”的阶段
第三阶段:1991——1996年:
性质:——房地产的第一个的“黄金时期”
第四阶段:1997——2004年:
性质:——开始进入“质”的阶段。
第五阶段:2005——201?年:
性质:——商品房的“投资属性”明显加重的阶段。
最近一个阶段的房地产现象分析:
2004-2005年,国家对以房地产为主的宏观经济进行较温和的宏观调控,但市场效果不太明显。
2007年——2011,是中国房地产“疯狂”的几年。面对国家调控措施的不断出台,开发商纷纷意识到以后的房地产调整期将不可避免地到来,同时也认识到国家的调控目标是“软着陆” ,所以,08和10年是一个四方博弈中“次强”对“强”的“将军年”!是用“最后的疯狂”的方式来抬高己方的筹码。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市场的不稳定会危及大局,反之,调整期中的房地产大跌也不是他们所愿意见到的,毕竟,政府在这场房地产的“疯狂盛宴”中,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将军”的结果:房产税+限购令。 两大杀手锏。房产税不太“合法”。限购令不会轻易解除。什么时候房价明显下跌了,这个周期就结束了。说下跌幅度会超过50%是不太理性的。最多30%。(为什么要下跌,因为“只涨不跌”的商品的负面效应太大,这不光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
3、我国房地产发展的未来
“2020预言”:
201?——2020年左右,是房地产的下一个发展周期
中国经济将在2020左右开始“减速”(相比每年8~10%的速度)。这并不是一个“看低”中国经济的预测。一方面:届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接近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减速是必然规律(基数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届时又将会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期,中国成为“创造大国”,也许那时会成为一个新的时间契机。
在这个周期,房地产将会度过它的最后的“黄金期”。因为社会资金有了除房地产外更多更好的投资渠道。
“2050预言”:
在此之前,中国将进入平稳发展期(5%左右)。在此阶段,贫富悬殊的问题开始缓解,国家福利逐渐提升。而2050之后,中国整体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经济增速放缓(3%左右)。
在此期间中国的房地产将进入平稳增长的周期。
1、 按照各种居住的物质功能需求(实)来设计住宅。
从基本的物质需求到扩展生活需求,并满足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
2、 体现和满足居住者的各种精神需求(虚)。
对于很多购买房地产的居住者来说,“感性购买”是导致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
3、 追求效率(利益最大化)和学会“浪费”。
该省的地方最大程度地节省;该“浪费”的地方,“浪费”得具有最大价值。
4、居住建筑的外观体现城市特色和文化,与环境协调。
恰到好处的“特色”:体形、立面、色彩、材质…
5、与各工种以及新兴科技的结合。
与结构、水电、设备等专业,以及和节能、生态、智能化等新技术的结合。
院落及院落组合是传统村落的基本单元
院落体现着中国传统住宅的向型空间
院落式中国风水上所强调的“藏风聚气”的理念所在
院落表达了中国人人性上更为内敛含蓄的品格取向
院落所追求的是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不被打扰的“小天地”
空间层次的过渡:街坊—街巷—公共院落—私家院落
既强调私密性和领域感,提供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又强调了共享性,为邻里间提供充分交流的场所。